返回

当今艺术议题与现象之评论

关灯
护眼
Cater5-金曲35观後感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35届金曲奖终於落幕,在这里针对得奖人以及所有荣获的奖项之结果,我给予完全的尊重与信任,毕竟从大量的好的音乐作品中挑拣过滤、JiNg选剔除优良卓越的作品是一个极为艰难折磨、两难痛苦的过程,大家都有意见、自以为理X,纷纷投出自己想像的完美作品,每个人都有道理,但无论谁多麽「应该/值得」得奖,都会有多数人投票的情况,也就是较高b例的人主观认为谁具备歌王/后资格,这样才能产出结果,让颁奖典礼有个交代,这也是金曲奖及其他艺能界奖项的看点,更是流量,不管结果为何都会有人反对、深感不公,但现实就是如此,多数人的认为等於获奖结果,因此还是有主流市场的存在,并非「当今音乐市场没有所谓主流非主流、大众小众」,不然「流行」音乐这个名称是怎麽来的?看似民主的多数决机制也并不是完全公平,至少对於持歧见的人与未获奖的歌手的歌迷而言是这样。

金曲奖由一群「特定」的人士评审团所投票决定,看似民主、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与个人观点、意见想法,但尚无法或难以脱离在高层上位的决策者们拥有的绝大部分的决断权与结果诠释权甚至垄断权,决策者们所做出的所有决策,总是一定有其合理、合情之处,也有凭有据、能说出一连串乍听之下说得通的理论与原由,而且不管结果如何,不管有多麽多人不信服、不苟同、觉得愤恨不平,他们总都还是会有一系列的获奖理由来「自圆其说」,以求头头是道,让身为阅听人的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言辞组织能力与解读音乐作品的监赏与评价能力,即便对於结果还是有那麽一丝丝的不公不平、自己心中一定会有想要让谁得奖的心念与想望,但都还是得接受既定成俗的结果,毕竟我们又不是决策者,没有权力也没有机会能够碰触、m0到结果的掌舵机会,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接纳接受所有他们所做出的决定,并且祝福所有获奖的人音乐事业一帆风顺,能够继续平稳向前走。

最佳华语男/nV歌手奖的获奖结果,虽然大多数人都料想不到,但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也在意料之内、不应该觉得惊奇虽然先前有许多网红、Youtuber、甚至算命师预测男、nV歌手谁会得奖时全部猜错,想想金曲奖会输出这样的结果,其实也十分符合现今台湾的政治现况与决断者持有的立场站位,一切事物、各领域只要出现大奖项的设立与颁发,一旦有了分化出资格与能力、水平的指标,凡事就与政治有关了,就与得奖者的政治思想、价值概念、甚至族群身分息息相关了,即使我们都说「音乐无国界」、「金曲奖评的是专业,不是国籍」,但只要出现具象徵X的殊荣赋予场合如金曲奖,人们都还是会忍不住的与政治牵扯上关系,把创作者的立场、思想价值观、身分认同或纯粹只是身分掺入艺术评价当中,导致视角偏移、观察混浊,无法正视、直视每位创作者的艺术作品本身、以及其表达传递的文学X、艺术X等等更深刻的内涵,因为艺术已经融入政治,或者政治已经成为艺术的「一份子」,就如同获得最佳台语专辑、差点连同最佳台语nV歌手奖也一起获得的歌手巴奈在得奖上台发表感言时的喊的一样:「别以为流行音乐和政治没有关系」。是啊,音乐的确和政治脱不了关系,不然就不会不让中国人得奖了。

即使在角逐最佳男/nV歌手的入围名单中,中国歌手的入围b例偏高各有两位中国籍艺人,也有许多人预测男/nV歌手不能说一定,但也许可能会有其中一项不会「奖留台湾」,但事实证明,只要想把奖留台湾,奖就会留在台湾,甚至我们或许可以说,本届金曲奖,不是「许钧、裘德本届入围的6项全摃gUi、苏运莹、袁娅维没有得奖」,而是「不给中国人得奖」,所以他们没有得奖、成遗珠之憾,想想也合理,毕竟这是属於「我们」台湾的金曲奖颁奖典礼,如果给「外国」的中国籍艺人得奖,那岂不是「食碗内,说碗外」?毕竟金曲奖是台湾主办、在台湾举行、是「属於我们台湾人的、属於我们的母亲」,「本来就是台湾的盛事,中国人来参加本身就很奇怪」,尤其这两个最重要的奖项,只能给台湾人得奖,不然就太「丢脸」了,

金曲奖的评审们各自的政治立场为蓝还是绿不好说也不是重点,这4位中国艺人同时不来金曲颁奖典礼现场是否出於政治因素更不好说,但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只会排外、且排他X与民族X很强的社会,不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也离民主、进步相差甚远,与我们整天在喊的口号背道而驰,现在谁针对谁、谁侵略谁、谁是谁的邻国、敌国不是在金曲奖这个音乐盛典上应该被讨论的议题,应该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在全球化、世界地球村的现势当中,让台湾被世界看到,并且不断拥抱包容多元、多样的人事物,当许多不同sE彩汇聚、簇拥在一起时,才能缔造、开创、展拓进步的自由社会生态与环境。

我常常听到有人说「不可说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艺术与政治本来就是绑在一块的、相互牵扯的」,几乎快要听到腻,我相信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这句话的真传、要传达的观念是什麽,而这种概念也已经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不偏不移、不会动摇,但是却没有人知道,当一句话被人一再重复的说了又说,它就变成了陈腔lAn调cliche,渐渐的,人们会听腻,便再也不想听、也不想讲了,因为人类是喜新厌旧的动物,同一件事情或一句话不断迭代的反覆提起,总是会腻、生厌、想要寻求更创新、更新颖、不一样、独特的方式来呈现表达,这就是人X,即便讲的都是一样的概念内容、观点见解,但是总是希望能够以不同的言语模式,即便只是形式上的包装不同、内容物还是一样,但是他们还是会因此而感到新奇,想要了解、深入探究。

有人留言赞扬巴奈的致词,顺便批评某立委的立场与发言,甚至将她冠上「原住民之光」的头衔,首先我很讨厌有人讲谁是「XX之光」,因为任何人只要做出什麽创举,或得什麽大奖、名声大噪,那仅仅只是他们自己个人的努力用心或才华天分所导致,原住民只是身分,台湾也只是他们的国籍、出生地,每个人都有出身、都有国籍,这没什麽好「光荣」的,也毋须无限扩大到什麽国家「之光」、族群「之光」。再者,难道只有说了符合赞美者的话语才是、才配得上「原住民之光」吗?有人说巴奈这样做「就对了」、「才是」有骨气的作为、头脑「才是」清楚的、「才」值得骄傲,首先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是非之分,亦即世界上没有事情是「对的」、「错的」,所有的「对错」、「好坏」只是人类依照自己主观的感受、看法而冒出的情绪产物,是极具个人主义的价值属X,没有标准、更是偏颇。而且,「才是...」的言语论断方式非常危险,好像只要他的立场、思想不一样,说出了接收者可能会反对的话,就是「不值得骄傲的」、「头脑不清楚的」,甚至只要有稍微不同观点的原住民跳出来说了与巴奈不同的话,就「没资格是原住民」但他的身分就是原住民,这种yX要求政治正确的发言手段,不是我们乐见的发展方向。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