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6章家里来人了端午过后,明瑶华寻了个时……
端午过后,明瑶华寻了个时间给平昌郡主递了帖子,要去她府里做客。
陆府的丫鬟都认得明瑶华了,笑着将她引进后院。
平昌郡主也不见外,穿着家常衣服,正在摇着拨浪鼓逗小孩儿。
明瑶*华进来了,坐在她旁边,跟着逗了一会儿小婴儿。
小孩儿不经逗,慢慢地就闭眼睡觉了。
奶娘将小主子抱下去,明瑶华和平昌郡主换了地方,亲密坐下,她笑道:“我今儿来,还有一件事要求郡主。”
平昌郡主笑道:“这倒难得,是为了什么事?”
明瑶华便细细说起林如海欲接黛玉回家之事——早几天林如海就和林明霁透话了。
明瑶华转着手里的小茶杯,笑道:“既然是接小姑子回家,我是做嫂子的,不能不多看顾着些。当年贾老夫人将我小姑子接上京城亲自教养,未尝没有怜惜外孙女无人教导的缘故。我想着,我终究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出身,所谓的规矩教养还有的学。万一贾家此为由,不愿让我小姑子回扬州,我公爹难免伤心失望。”
明瑶华也想早日见到世外仙姝的林妹妹,要是荣国府不肯放人回家,她也会伤心失望的。
平昌郡主闻弦歌而知雅意,不需她再说下去,便打趣笑道:“所以你就把主意打到我身上来了?”
明瑶华也不忸怩,笑道:“我私心里把您当姐姐,且此事对您来说易如反掌,我才来求您。我若是为了这点子事去低下脸面求外人,那还不如来求您呢。”
这话说得好极了,就连屋里的朝云都侧目过来。
平昌郡主心头大悦,笑道:“既然你把我当姐姐,以后就不要叫我郡主了,你唤我兰姐姐便是。”
明瑶华嘴角向上弯,站起来福了一礼,唤道:“兰姐姐。”
平昌郡主应了,明瑶华眨巴着眼睛问:“那我求姐姐的事?”
平昌郡主道:“我写信请我母妃找好合适的嬷嬷,到时林家派去京城的人先去王府与嬷嬷会和,再去荣国府,一切便妥了。”
*
时间一日日过去,明瑶华已经习惯了林大奶奶的身份。
就连明甫光也习惯了混在林如海身边,他日常练字都在林如海的书房了,就是书上遇到不懂的地方,他瞧着林如海有空闲,直接就去请教了。
林明霁还觉得被小舅子抛弃了,对着明瑶华好一阵发牢骚。
尤其某日林如海和林明霁说了,想收明甫光为弟子,行正式拜师礼的那种,林明霁自然乐见其成,只是私底下和明瑶华感叹道:“父亲和光弟竟不知何时好得像亲父子一般了。”
明瑶华玩笑道:“难道你吃味了,嫌光弟抢了你的爹?”
林明霁紧紧拥着她,将她亲得气喘吁吁,才笑道:“我就是这么小心眼的人?”
林明霁道:“要说抢,也是我先抢了光弟的爹,后又抢了光弟的姐姐,父亲和光弟合得来,倒是一桩好事。”
就在六月初,林府摆了酒宴,林如海请了几个亲近的同僚,参与他的收徒宴。
这次宴席,不知陆同知从哪里得的消息,竟然也上门露了个面。
虽然同在扬州为官,但陆同知对主管盐政的林如海一向公事公办,走礼也只是由管家送礼,属于礼到人不到的那种。
这次确实罕见,冯知府在一旁看稀罕,陆同知笑道:“乃是郡主与林大人弟子的长姐颇有交情,郡主不便上门,我却少不得替郡主跑一趟,蹭一杯酒喝。”
众人都知道陆同知的妻子是皇家郡主,了然地笑笑,此事便过去了。
收徒宴的第二天,平昌郡主派人来请明瑶华。
明瑶华到时,便看见崔二娘和她的一群稳婆姐妹在正堂里,滔滔不绝地说着什么,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比划,平昌郡主和旁边服侍的丫鬟妈妈们都极认真地听着。
门口的小丫鬟通报了一声:“明娘子来了。”
崔二娘等人暂时止住话。平昌郡主激动地朝她招手,示意她在主位下手的空椅子坐下。
崔二娘呼了一口气,喝了半碗茶润润嗓子,而后笑容满面地朝着明瑶华深深行了一礼,道:“多亏了您和郡主弄的产钳,才短短四个月,就给了一百多妇人一个活命的机会,您和郡主就是活神仙啊。”
接生是一件积阴德的事。若是母亲和孩子都平安,自然是皆大欢喜,可若是遇上些惨烈的特殊情况——辛辛苦苦接生下来的胎儿在自己手里没了气息,床上的产妇敞着腿,身下流的血能浸透被褥——年轻稳婆遇上一桩这样的例子,得过好些天才能缓过来。
干久了稳婆这行当的,哪个不是又心善又心狠,说起生死仿佛在谈杀鸡宰鸭,如若不然,能把自己给逼疯了。
有了产钳,按照以往的接生经验,有好些必然难产的妇人都顺利产下孩子。
能活下来,就是一件好事。
明瑶华忙请她坐下,道:“不敢当这样的夸赞,你这可是折煞我了。”
平昌郡主笑道:“私底下说说有什么,不往外说就是了。要不是你提出打造产钳,那些妇人早就没命了。只是产钳就救了这么多人,加上胸膝卧位,一起往外传扬出去,不知能救多少人。神仙又如何?咱们此举,比神仙更能救人于水火。”
平昌郡主身边的人已经将崔二娘等人去各个县城村镇接生的案例一一记录在纸上,四个月时间,给六百名产妇接生,其中有一百多名产妇使用了产钳,几乎全部母子平安。
平昌郡主将记录的本子给她看,明瑶华翻了翻,或许是因为村镇的产妇占多数,年龄小,营养差,所有比城里的产妇更需要产钳辅助生产。
说到底,还是要让百姓能吃饱穿暖。
但是这个目标太过长远艰难,如今这个时代,只能寄希望于皇上是个英明神武、爱民如子的皇上了。
平昌郡主可惜道:“要是能找到更多有用的外邦书籍就好了。”
明瑶华笑道:“那就要往泉州那边找找了,外邦人都在泉州、广州一带活动。”
平昌郡主点头:“你说的是,过阵子我就派人去泉州。”
说得太多无法解释自己的知识来源,明瑶华转而问道:“郡主打算何时将这个好消息送到京城?”
平昌郡主掩不住眼底的欢喜,道:“再过几天,就跟着扬州给朝廷送贡品和中秋节礼的官船,将这封信送到皇上皇后手里。”
崔二娘等人从平昌郡主嘴里听到皇上皇后几个字,脸上浮现出与有荣焉的神情,郡主可是答应了将她们名字都写在上面,为她们请功。
她们也有一份功劳嘞。
*
伍兴儿知道秀才娘子一跃成为巡盐御史家的少奶奶,做事更加尽心尽力。
虽然暂时不能开拓订单,但寻找石绣娘之女的事他一直在进行着。
因松江府距离苏州府和浙江更近,他在两地寻摸了一圈,都没有得到一丁点儿有用的消息,伍兴儿烦躁不已。
找不到人,怎么彰显他的能干,怎么让秀才娘子乐意使唤他?
好歹有个模糊的消息,能让他暂时交差也好啊。
眼看着找了好些日子,和人牙子还有牢狱差爷喝酒套消息,却连个屁都没问出来,实在教他脸上无光。
着急上火之际,却没想到因着他发了一通善心,竟然顺带着打听到了石绣娘女儿的下落。
起因是曹柱儿的媳妇徐氏求上门,说她的妹妹被兄长卖到卓家,卓家又将她的妹妹转手卖给人牙子。
徐氏哭着跪在他面前,哀求道:“我知道伍大哥在扬州各处都吃得开,求你,好歹帮我打听打听,那人牙子将我妹妹带到哪里去了。”
虽然卖了妹妹进卓家,做主的是徐兄长,收银子的徐氏兄长,但徐氏也掺和了一脚,她本意是让妹妹去给前途光明的秀才当妾室的,谁知道因此害了妹妹。
徐氏日夜焦心懊悔,只想知道妹妹的下落,以后,不管是赚银子赎人,还是、还是给妹妹收尸,至少能有个地方,有个指望。
徐氏哭得梨花带雨,令人心生怜惜,加上从小一起长大的曹柱儿也在旁边求他,伍兴儿便答应了。
带走徐氏妹妹的人牙子是城中袁四婆,伍兴儿花上二两银子,置办了一桌丰盛的席面,请袁四婆和她男人吃了顿酒。
伍兴儿只是问邻居的妹子的下落,正经从卓家手里带走的人,这没什么不能说的,袁四婆和她男人都没有防备,吃菜喝酒,随口就道:“那女娃子长得好看,已经被带到金陵,由甄家人看中买下了。甄家宫里有一个老娘娘,是真正的高门大户,可比在卓家尊贵多了。”
伍兴儿本来只想帮徐氏打听她妹妹的下落,眼见袁四婆男人喝趴下了,袁四婆则是醉醺醺的,他试探着问:“你们手里那些拐来的女娃娃,都往哪儿去了?”
袁四婆都醉了,还能给自己辩白:“老身可是,可是正经的牙婆,不做那些,那些脏污,脏污事。”
伍兴儿连声说信她的人品,又夸她是扬州第一牙婆,就没有她不知道的消息。
袁四婆的一丝清明只顾着听伍兴儿奉承她了,伍兴儿问什么,她就答什么。
经过一番小心问询,终于套出,六年前夏秋之际,有几个松江府拐来的小孩,被带往京城去了。
那时候官府抓得严,南直隶各处都不敢收来历不明的孩子。
虽然不知里面是不是有石绣娘的女儿,反正他可以交差了。
想到拐子的可恨,伍兴儿还想问那拐子是谁,他要悄悄报官去。
袁四婆却摆摆手,大着舌头道:“他啊,他早两年就被打死了,嗝,你得去地府找他了。”
这话不中听,但是一个酒醉婆子,伍兴儿不和她计较,兀自思索着什么事时候去找秀才娘子禀告这个消息。
但林府门槛高,不是一般人能踏进去的,他只能等着秀才娘子派人来找他。
伍兴儿等到了六月中。
这时明瑶华的药皂作坊已经建成投入生产,一天大约能稳定产出一千块药皂。
她听着伍兴儿说了石绣娘女儿的下落,再三确认,伍兴儿查到的消息有八九分可信,不由得为石绣娘感到高兴。
她当即兑现承诺,和伍兴儿签订了新的契约,派人去衙门在契约上印,而后伍兴儿欢欢喜喜地领着属于他的那份契约家去了。
明瑶华套车去石绣娘家,依旧是衣着整齐的小女孩开门。
进了屋,明瑶华和石绣娘相对而坐。
要说出口前,明瑶华踌躇了,先不说京城大,只说扬州到京城,一路上有种种不敢深思的可能。
万一……
明瑶华脑中闪过重重可能,好半响没有开口。
石绣娘已经往最坏的方向猜测,指尖发颤,问:“请秀才娘子直说,我女孩儿,是不是,没了?”
就算是落到不干净的地方,她都能将女儿赎出来,去往她乡,隐姓埋名过活。
明瑶华忙道:“不是,不是。”
“那是如何了?”
明瑶华柔声道:“只是得了消息,说那时候有从松江府来的几个四五岁幼儿,被带着去往京城了。更具体的消息就查问不到了。京城大,权贵多,找人就像大海里捞一粒沙子,找不找得到不好说。所以我不知该如何开口。”
石绣娘又要哭,赶紧用茶水打湿帕子擦了擦眼睛,过了一会儿,她坚定道:“她是我这辈子唯一的骨肉,我不管能不能找到,活着我要找到人,死了我也要找到我女孩儿的尸骨。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直到我死,我不会放弃的。”
石绣娘的这份决心给了明瑶华极大的震撼,此时再多说什么都是不必要的,她只是说:“希望苍天有眼,能让你们母女早日团聚。”
石绣娘站起身,给明瑶华行了一礼,道:“一时半会儿我也不知该求谁,我知道您如今是巡盐御史家的当家奶奶,又是好心人,就厚着脸皮求您帮我介绍一条可靠的船,我要去京城找我的女儿。”
明瑶华道:“若是……”
石绣娘充满期盼地笑道:“我在南直隶这一块已经找了六年了,没有一点儿消息。也许命中注定,我合该在京城和女儿相聚呢。”
明瑶华蹙眉:“你去到京城,如何谋生呢?”
石绣娘道:“我有些积蓄,也有手艺,到了京城先租个地方住下,以后如何,再慢慢说吧。”
明瑶华看了看另一侧两个学劈线的小姑娘,忽然注意到那边的桌上有条新鲜样式的裙子。
她走过去,仔细看了看,问道:“这是什么裙子?”
石绣娘跟着走过去,笑道:“这是今年江南时兴的堆纱裙,裙子上除了堆纱花,还配以珠绣,用珍珠点缀,或是金丝银线勾勒花纹,这条裙子是一位盐商太太订的。”
这倒是巧了,堆纱裙二字一出,明瑶华想到周瑞送宫花事件,想到黛玉初进荣国府王夫人说的那句“随手拿两个给你妹妹裁衣裳”,原来只有五分想帮石绣娘的心思,立即变成了十分的意愿。
送贡品的官船并不是卸了贡品就立即南下,还要在京城休整一番,等过了中秋,在八月下旬,或是九月初才能南下。
而要接黛玉回家,自然不能只派个管家出面,尤其是,对贾老夫人而言,她这个非贾敏生的庶子的媳妇,无论做什么都有得挑剔。
既然如此,她就借平昌郡主的东风,请平昌郡主帮忙介绍两个宫里出来的教养嬷嬷。
还有曾经伺候过黛玉、如今还守着漱玉轩的丫鬟们,一并送去荣国府。
现在看来,还可以添上一个针线上的人。
与石绣娘说了之后,石绣娘连声应好。
只是在国公府待上半个月一个月的,给小姐做衣裳,一来她可以赚一笔丰厚的银子,二来她有了落脚的地方,可以慢慢寻地方租房子。
只是去国公府,她收养的两个丫头却不好带着去。
明瑶华笑道:“这好办,我看她们已经会劈线绣花了,再不济也能打络子,可以先住在我家里,我按月给她们发月钱。”
如此,再好不过。
不过石绣娘到底是外头人,在签订雇佣契约之前,明瑶华先将此事告知林如海,林如海派人查了石绣娘的底细,确实清白无误,方正式签了契约。
六月底,数艘大船载满贡品,离开码头,扬帆北上。
林管家带着四个小厮,四个丫鬟,一个石绣娘,还有十几箱子的扬州特产,一并上京。
林管家手里还有一张平昌郡主给的帖子,两个宫里出来的嬷嬷已经在忠顺王府侯着了。
自从船离了扬州,林如海望眼欲穿,恨不得第二天女儿就能出现在他面前。
明瑶华也望眼欲穿,恨不得林妹妹第二天就能出现在她面前。
只有林明霁和明甫光,一如往常。
*
进了八月,林管家一行人终于到了京城,林管家带着人先去林家在京城的宅子休整。
次日去了一趟忠顺王府接嬷嬷,两个嬷嬷瞧着进退有度,脾性温和,林管家放心了。
要是那等严苛的,他还真不敢立即就把人放在小姐身边。
又过了两日,坐了一个多月船的丫鬟小子们都恢复了精神,林管家带着一应丫鬟嬷嬷和礼品前往荣国府。
荣国府
周瑞家的捧着一匣子宫花自梨香院出来,暗自思忖,甄大太太的消息不应该出错,林姑爷还不知是什么情况,何必为了林姑娘的脸面而受累跑一大圈?
于是顺着最方便的路径,先去了府中三位姑娘处,匣子里的十二枝宫花,三位姑娘各挑了两朵。
再去管家奶奶处,与琏二奶奶选了四朵,最后捧着剩下的两朵,去寻林姑娘。
她一进门,就看到宝二爷和林姑娘亲亲热热的在玩九连环,她打开匣子走过去,脸上堆笑道:“姑娘在和宝二爷顽呢!”
宝玉放下九连环,看着匣子道:“周姐姐来了,这是什么?”
周瑞家的道:“我才去了薛姨太太家里,这是薛姨太太让我带给姑娘的宫制堆纱花,说是比外头制的精巧。姑娘且看看。”
匣子里孤零零地摆着两朵花儿,宝玉好奇地拿起一枝,黛玉手上还拿着九连环,看了一眼宝玉手里的宫花,问道:“这是姨妈单给我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
周瑞家的躬身笑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黛玉看了一眼周瑞家的,似笑非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周瑞家的脸色僵了一瞬,宝玉看情形不好,忙打圆场,“既然东西送到了,周姐姐就先去忙你的吧。”
周瑞家的还没反应,外头一阵急促的步伐小跑进来,雪雁兴高采烈地扑跪到黛玉跟前,“姑娘,家里派人来了,有好些人呢,还带着好几车的东西。老太太打发我来请姑娘去正堂,扬州来的人等着给姑娘请安呢!”
“家里来人了?我去瞧瞧。”黛玉既惊且喜,扔下手里的东西,顾不上其他,急急忙忙的由雪雁扶着奔往正堂去了。
宝玉诶诶两声,忙跟在黛玉身后。
徒留下周瑞家的捧着装了两朵孤零零宫花的匣子,尴尬地站在原地。
周瑞家的把匣子扔在桌上,早知道这时候林家来人,她哪里会耍小心思,伤了林姑娘的体面。
一边又猜测,莫不是林姑爷不好了,接林姑娘回去奔丧的?
要真如此,那可了不得了。
周瑞家的急急跑去打听荣庆堂的消息。
第37章收拾行囊黛玉一只脚踏入正堂,抬首就……\\x\\h\\w\\x\\6\\c\\o\\m(x/h/w/x/6/点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