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6章赚钱如此简单钱之一字()•(),上到皇帝✷()✷()•(o),下……
钱之一字,上到皇帝,下到贫民,无人不喜,无人不爱。
天底下半数以上的人,都为了钱忙忙碌碌,费心劳力,没钱的想要有钱,有钱的想拥有更多钱,谁会嫌钱多呢?
甄大太太身边的吕妈妈一颗心怦怦跳着,怀里紧紧抱住一个木匣子走进甄大太太院里。
院子里有几个小丫鬟在扫落叶残花,擦廊柱,吕妈妈有心打发她们出去,清清嗓子,斥道:“早上怎么不早些起来扫地?一个个的都是懒骨头。行了,日头也大起来了,等太阳落了山再来扫吧,别教人说大太太不疼你们。明日可记着些,早些起来把活干了,别磨磨蹭蹭的。”
小丫鬟应是,都退出院子了。
其中一个俊脸翘鼻的小丫鬟气道:“每日都是这个时辰洒扫的,老太婆偏要逞威风挑刺,等太阳下山了,院子里的地上还留存热气,干活遭罪,还说什么疼我们,呸!”
旁边的小丫鬟道:“你小声些罢,被人听到了,又是一场麻烦。谁让咱们是丫鬟呢。”
几个丫鬟渐走渐远,吕妈妈进了屋里,甄大太太立刻知道她是送利钱来了,原是斜斜歪在榻上,坐直身子,吩咐两个唤喜儿乐儿的丫鬟道:“你们两个去门外守着,有人来了及时通报。去吧。”
喜儿乐儿出去,甄大太太立即穿上鞋去到桌旁坐下,问:“都收上来了吗?”
吕妈妈几乎要压制不住激动的声音,将怀里的匣子放在桌上,打开,道:“太太自己数吧。我刚在钱庄兑的。”
收上来的东西什么都有,有碎银子有破铜板,还有抵债的什么银镯子玉镯子地契等物,吕妈妈都换成银票了,满满一匣子的银票。
甄大太太去年中秋之后就琢磨着想法子赚钱,原配生的那个去年十月娶了金陵通判的女儿,她的哥儿也日渐大了,再过七八年也该娶妻生子了,没个官身怎么行?
偏他自小就不爱读书,她也不舍得逼着孩子读书,后来得知嫁到京城荣国府的昔日友人生的儿子因为读书太用功,劳累过度死了,她还庆幸,还好她没逼着她的哥儿读书。
她的哥儿就是她的命根子,后半辈子的指望。
既然不能科举做官,只能捐官了。
她的嫁妆银子加上管家后攒的银子加起来一共有八千两,放贷一年,甄大太太一张张数着银票,“只赚了五千多两?”
才这点?
甄大太太怀疑地看着吕妈妈。
吕妈妈暗暗叫苦,她家虽也跟着投了银子放贷,但赚到的都是自家的银子,一点儿也没贪甄大太太的利钱。
只是搭着甄家的名头好收上来利钱罢了,一开始吕妈妈还怕这怕那,不过一年赚了近千两银子后,且次次都能仗着孔武有力的甄家佃户将放出去的银子成功收回来,吕妈妈胆子也大了,逐渐习以为常,将放贷当成正常赚银子的行当。
吕妈妈小声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定河,无论是种花还是种粮食都有好产出。给宫里供应鲜花的夏家在此有一座庄子,还想再买一座,可是巴巴地望着这两处庄子,可惜夏家家主去年冬天没了,没了人面,就是拿银子求也求不来丰台的庄子,只得往更远的汤山、通州一带买庄子去了。”
“皇伯母是真心疼我。”平昌郡主笑道,她在信里撒娇要谢皇后帮她选个好庄子,谢皇后果真用心选了,“你回京前告诉我一声,我备了些扬州的土仪给京城里的亲人,你顺路帮我带回去。”
左太监道:“是。”
平昌郡主指尖点着桌面,谢皇后最想要的,是一个能治愈大皇子喉疾的大夫,可是哪里能找到这样有本事的大夫呢?
左太监知道平昌郡主和林大奶奶交好,去林家宣读圣旨时,脸上带着和蔼的笑意,并细心将圣上赏赐庄子的位置说了。
果然,得知庄子位于宛平丰台,明瑶华很识货地双眼放光,“我听说丰台一带花草繁茂,有许多农户以种植花朵为生?”
左太监饮着黄山云雾茶,笑道:“林大奶奶好见识,丰台的水土好,芍药茉莉、桂花水仙,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放,要是花农培育出了新品种花卉,还能被花卉皇商采买进贡到宫里。”
这可真是太好了,即便是去了京城,她的精油花露也有着落了,明瑶华笑眯了眼。
她客客气气地给了前来宣旨的一众人红封,并设了上等席面款待左太监等人。
左太监颇为满意,就只剩下崔二娘等人的赏赐没有送到了。
一个年轻面皮干净的小子叩门询问:“此处可是接生婆子崔二娘家里?”
崔二娘的小女儿闻声前来开门,下意识地笑问道:“是,你可是找我娘接生的?”
小太监初次跟着师傅出公差,好脾气地笑道:“我是宫里来了,崔二娘去年和平昌郡主等人献上襄助妇人产育的法子,经过试验,确实有用,救了好些人命。圣上和娘娘有赏赐下来,只是你们人数多,一趟趟跑麻烦得紧。送赏的爷爷让我来告知你家,且让其他稳婆都聚在你家,明日一同聆听圣人口谕,领赏谢恩。”
朝廷给的赏赐到了!
崔巧儿欢喜傻了,去年崔二娘悄悄和她吹嘘,将有一笔皇上给的赏赐,她还不信,没想到是真的。
崔巧儿赶紧请人进家里喝茶,小太监笑道:“不必了,明日巳时我和师傅来你家,到时再喝你家的茶罢。”
小太监走了,崔巧儿朝着家里尖叫一声,跑进家里和崔二娘说了。
崔二娘听说传信的人已经走了,跺脚道:“你这丫头,我都没能亲耳听到这个好消息。”
而后便是一家人四处奔跑,去当初一同试验了产钳的那些稳婆家里传话。
次日,一群稳婆早早聚在崔二娘家里,巳时末,崔二娘家门口传来哒哒的马蹄声和车轮滚动声,左太监抬起眼皮子看了看崔家的大门,慢慢踩着脚凳下车,小太监跟在他身后,随行的几个侍卫将一抬抬的东西抬入崔家院子里。
崔家周围的邻居莫不耳朵贴墙壁地偷听。
左太监拖着调子问道:“人都到齐了?”
崔二娘笑道:“回您的话,都齐了。”左太监道:“那就跪下听谕吧。”
崔二娘一家和稳婆们都跪下来,左太监宣读口谕。
前面一段话文绉绉的,崔二娘等人听得半懂不懂,不过后半截她们都听懂了:“兹赏尔每人银一百两,茶叶两斤,御酒两坛,上用绸缎二十匹,新书两部,宫中内造产钳两把。钦此。”
屋内众人欢天喜地连连谢恩,又有财物又有荣耀,她们日后就是去知府家里当差接生,也能被尊着敬了。
“请公公喝茶。”
崔二娘起身塞了一个装五十两银票的荷包给为首的左太监,左太监手背碰到荷包,感受到里头是薄薄的一张银票,遂笑着收下。
左太监一行人走后,崔二娘家里响起一阵欢呼声,门外有好奇的邻居上门,《妇人生产保婴良方》一书在扬州城传开,扬州城大部分的妇人都知道有个叫产钳的东西。
第57章开铺子、日常先不提收到圣旨和赏赐,……\\x\\h\\w\\x\\6\\c\\o\\m(x/h/w/x/6/点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