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王的六零年代

关灯
护眼
第 355 章 第 355 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书尾页 书架

('

第355章第355章()•()

好在最开始建造水电站的时候,里面空间就建的足够大,再增加一个330千瓦的发电机,联合发电,也不难。

♩想看九紫的《卷王的六零年代》吗请记住[五六#二]的域名[(.)]♩()•()

但解决了电力不足的问题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们还要解决电压的稳定性问题,对炒茶机的持续使用进行实验,要知道,从三月末到六月末这段时间,全都是茶叶的成熟季,尤其是清明之前的明前茶,不光采摘上要多费许多功夫,它的产量、价格是呈反比的,产量低,价格高,所以每一锅的明前茶都小心炒制,炒费了一锅,那都是钱。

偏偏明前茶在前,明后茶在后,他们想用不太好的茶叶先使用炒茶机打个样儿都不行,必须得用明前茶来做实验,可一旦在使用炒茶机的过程中,电力不足,导致停电,光是去水电站修理都需要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炒茶机必然不能使用,那么炒茶的锅温也会逐渐冷却,这个过程必然会影响到这一锅茶叶的口感,而六个炒茶机,影响的就是六锅同时在炒的茶叶。

所以茶厂最开始,必然还是要以人工炒茶为主,机器炒茶为辅。

这段时间蒲河口的电力专家们也要常驻在临河大队,一旦电力出现问题,就请这些专家们立即解决问题,避免影响到机器的运行。

除此外,就是对使用这些机器的人进行培训。

机器是买回来了,可如果不会使用,坏了不会修理,那也是个麻烦事。

好在这两年临河大队就一直在培养电工方面的人手,临河小学的电工修理班也开了快两年了,包括临河小学里一些成绩好的,年龄在十四五岁的少年们,也会进入电工修理班学习,学校便从这些快要毕业的学生中,挑选了几个平时成绩比较好,在学校表现也很负责的十五六岁的少年少女进行培训。

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少女们,万万没想到,他们小学都还没毕业,工作就先来了。

临河小学读书,居然是包分配的吗?

从炒茶机进入茶厂开始,招来的炒茶的工人们,就好奇的围着炒茶机看,因为从没有使用过炒茶机,他们对这些个还能炒茶的机器都十分感兴趣,见这些专家们专门找了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少女们来培训应用这些机器,就也过来跟着看,想要一起学习。

转眼间,时间就进入了三月份。

时间一旦进入了三月份,整个临河大队,就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极为的忙碌起来,江建军要看着建厂的人赶工建厂,许红桦要主持春耕事宜,夏云芝厂长和芸香干事要负责茶厂的运行。

因为茶叶要成熟了,她们需要将消息都通知到山里的各个大队,光是招本地人手肯定是不够的,要山里的采茶女人出山采茶。

这一点并不需要她们操心太多,只需要大喇叭广播出去,从山里嫁到山外的媳妇们,临河小学的学生们,为了让娘家多挣点钱,为了家里能多一些进项,自然会回山里去通知她们的娘家人和家里人,为此临河小学还特意在月中的时候放了两天假,让临河小学的学生们有时间回去通知家人。

就连家在隔壁县的许凤潮媳妇儿,都忍不住回了趟娘家,在隔壁县的娘家那边宣传临河大队的茶山,要招采茶人的事。

这事去年就已经有过一次,只是当时茶山荒了多年,茶树没有经过打理,茶树需要和野草争夺营养,茶叶生长的并不茂密,是以当时招的人并不算多,工资也不高,大多数都是大河以南的本地人和山里人。

但从去年开始,山上的七个老人和江心莲就在山上除草,打理茶山上的茶树,如今大半年下来,已经初见成效,茶树下面的荒草为之一清,今年的茶叶涨势自然也比去年好,招的人也更多一些,他们要在清明之前,将第一茬茶叶尖尖全部采摘下来。

四面八方的采茶人从大河以南的各地往临河大队赶来,多数都为女性、老人、孩子,还有家里孩子多,脱不开身,干脆抱一个,牵一个,连着孩子一起带过来的。

也幸亏茶厂面积不小,去年就已经有过一次经验,应对起来倒也还算从容,主要就是这些采茶人的住宿问题。

茶厂虽然不小,可大多数都是炒茶的灶台,住人的地方十分简陋,只有两个长长的火炕,还是大通铺,由于火炕修的太长,温度并不均匀,靠近炕灶的地方热的厉害,炕尾的地方,又几乎没有什么温度,偏偏没有太多被子,炕上下面铺的全是厚厚一层稻草,上面就只有旧被子,勉强睡着。

可对很多从深山里出来摘茶叶的采茶人来说,这样的条件,就已经是极好的了,比她们在家里睡的还要好。至少这里还包一日三餐,不说完全吃饱,也能吃个七八分饱,带着孩子来的,还能匀一点给她们的孩子,让孩子们一天蹭三顿热乎饭吃。

不过在叶冰澜看来,这些来的所有的采茶人,都有问题。

首先便是她们的卫生问题,多久没洗头没洗澡就不说了,为了防止生病,冬季她们确实比较少洗头洗澡,可她们手,手指甲,手指甲里面深深的黑泥,真叫叶冰澜忍不了啊!

去年是茶厂开办的第一年,很多规章制度都处在草创阶段,还不完善,今年有了叶冰澜在,她作为茶厂对外贸易处的干事,又是从几十年后来的,对茶厂卫生这一块就格外讲究。

首先就是采茶人的指甲,全部都要修剪的平整,这是强制性要求。

因为采茶,摘下来的茶叶,并不是用指甲掐断的,而是掰断折下来的,并不需要养很长的指甲,但这个时候指甲刀并不普及,山里人修剪指甲靠的是剪刀和石片磨,不论男人女人,都留着很长的指甲,且因为她们要干农活,指甲常年黑漆漆脏兮兮,藏污纳垢,这样的手,叶冰澜怎么可能容忍的了?

这些采茶人来到临河大队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洗澡剪指甲,给她们安排住宿和吃饭问题,然后就是解决工作服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叶冰澜采用的方法也是简单粗暴。

她的商超里面一大堆雪白的、天蓝的工作服,她直接往许明月家送了两大纸箱子,然后也不说话,就这么看着许明月。

许明月就故作不明的问她:“这些也是这次从广市那边拉回来的?”

当时三个大卡车,除了锃光瓦亮的机械,就是一箱箱别人不知道的什么东西,但东西都拉走了,这些东西哪里冒出来的,许明月也不问。

叶冰澜睁着个大眼睛,乖巧点头:“嗯。”

许明月直接将大纸箱子搬到自己自行车后座,用绳子固定在自行车,招呼她,“走!”

然后一蹬自行车,将大纸箱子送到茶厂。

等她回来的时候,她家后院里就又多了两个小些的纸箱子。

许明月也不问是什么,一起拉到茶厂。

叶冰澜就提着两个大袋子,跟在后面慢慢走。

等到了茶厂,许明月将几个大纸箱子往地上一扔,夏芸芝和芸香二人就过来询问这些是什么东西了。

许明月只知道其中一个大纸箱子里装的是工作服,其它几个纸箱子还没看,就打开看了看,一箱子类似食堂工作人员穿的白色围裙,连着衣服袖子一起套进去的那种,衣服雪白干净,材质极为结实耐用。

一箱子蓝色工作服,材质同样属于耐磨耐洗的类型。

还有一箱子蓝色帽子,一箱手套。

很快,叶冰澜提的两袋子东西也拿上来了,是毛巾。

许明月一看这些就懂了,对夏芸芝厂长和江芸香干事说道:“这些是采茶人和炒茶工的工作服,不论是采茶人还是炒茶工,都要严格按照茶厂的卫生条例来,采茶人穿蓝色工作服,炒茶工穿白色工作服,并戴上帽子,炒茶工作中,我们不允许有一根头发落入炒茶的锅中,和炒好的茶叶中!”

说完她看向叶冰澜。

叶冰澜将她手中提的两袋子毛巾放到茶厂的长木桌上,朝许明月看了一眼,声音好听地说:“这些都是许书记让我千里迢迢的从省城和广市那边找来的,这些毛巾是发给采茶人和炒茶工的,只要她们能够按照茶厂的规章制度和卫生条例来办事,等采茶期结束,这些毛巾就是她们的额外奖励,可以免费带回去,如果有偷奸耍滑,或者卫生做的不到位,扣了分的,那不光要扣工资,毛巾也会被扣下!”

夏芸芝和江芸香过去都是江地主家的下人,属于这个年代少有的认识字、能写会算,见过一些世面的人,尤其是夏芸芝,还是江地主婆身边的大丫鬟,管着后宅一些事情的,她们自然知道卫生对于一个茶厂的重要性。

哪怕因为现在的物资匮乏,她们都不觉得有必要给那些人分发这么好的毛巾,但她们也都不是什么没见识的人,她们都知道许书记比她们有见识有智慧的多,许书记怎么吩咐,她们就怎么做呗。

夏芸芝稀罕地摩挲着工作服结实耐用的料子,点头说:“现在茶叶伢儿才刚长出来,还有一些采茶人还没到,后续会来的更多,回头我会安排下去。”

之前统一通知的时间是五月二十号,只是有些人家近来的早,有些人家远,或者还有一些其它什么原因,来的晚,过去每年都会这样,夏芸芝和江芸香二人都见怪不怪。

采摘茶叶和炒茶的工人自然不需要戴手套,但最后茶叶炒制好后,负责往包装袋中分装的人,就需要戴手套了。

过来采茶的人万万没想到,她们过来采摘茶叶,居然还有工作服,虽然这些工作服并不属于她们,可那也是崭新的衣裳啊!

她们一辈子都没穿过一件新衣裳,没想到头一次穿新衣服,还是在临河大队采茶!

不少人都激动的抹眼泪,有些当年差点就有机会嫁到临河大队来的姑娘,心底不由的又是遗憾,又是后悔,当年怎么就没嫁在临河大队,不然她也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了。

原本许明月想用本地粗麻布来制成工作服,但去年冬季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现在临时准备已经来不及了。

她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两大纸箱的工作服,穿到了这些采茶人的身上。

随着给她们洗头、洗澡、穿工作服,三月底,终于开始统一安排上山采茶。

收茶的地方,依然是在山上江心莲住的那间石屋。

江心莲本就是江家村人,嫁到市里多年,虽会说市里的语言,可大河以南的土话她也会说,这些采茶人根本不会怀疑她的身份。

至于那七个老人,也很好办,过来给茶山除草开荒的人。

随着茶叶不断的采摘,送入茶厂中,炒茶机也终于运行起来。

不光是几个送来培训使用这些机器的少年少女们好奇这些机器的运用,炒茶工们也好奇机器是怎么炒茶的,她们手上一边不停的动作炒茶,眼睛还不时的往炒茶机那边瞟。

但随着不停的停电、修复、炒茶机里的茶叶转人工,再停电,再重新人工炒制,茶厂的员工们没想到炒茶的机器买回来了,使用居然还这么麻烦,也对这些机器失去了兴趣,甚至有些会炒茶的妇女们,心底还暗暗庆幸,要是有了机器取代她们这些炒茶工,那她们哪来的工钱?

炒茶机的实验并不是一天两天时间就完成的,刚开始临河大队一天要断两次电,经过这些专家们改造过后,有时候一天一次,有时候两三天一次,因为要做实验,前期这六台机器都是每天长达十个小时时间,不停的运行工作,废去了大量的电。

但这是茶厂进入机器时代,必备的试验步骤,不可缺少,不然在条件不完全成熟下,就贸然六台机器齐发,将新的一年的茶叶全部投入到炒茶机中,一旦中途出现停电,来不及维修的情况,将会给茶厂带来一定的损失,关键是影响茶叶的口感和品质。

这些明前茶是今年作为去茶博会上展销的主力品种,是半点意外都不能有的。

炒废掉的明前茶只能倒出来,重新人工炒制,炒茶工都是熟手,闭着眼睛都能炒茶,停电对她们来说影响并不大,几根蜡烛就足以。

可这些重新炒制的茶叶,就不能再作为精品包装,口感会差上一些,影响他们茶叶的口碑,而是作为茶厂的福利,分给员工们自己喝。

其实本地人还真不在乎这些茶叶,她们家家户户都有茶叶,现在春耕正忙,往年春季,她们都是先忙着自家地里的事,等她们有闲暇去采摘自家地头的茶叶时,自家茶叶树上的茶叶都长到手掌长了,哪里分什么明前明后?有的喝就不错了!

由于真空包装厂暂时还没建完,几台真空包装机暂时也只能放在茶厂。

茶叶炒出来放在竹筛上放凉,刚一放凉,就要立即进行真空包装,不然春季潮湿多雨的天气,不密封保存起来,很容易就会受潮。

叶冰澜商超里面各种包装袋都有,尤其商超里面的炒茶区和几个茶叶铺,后面的大型仓库区和下面柜子里很多茶叶真空包装袋和外面的包装盒、包装袋,有些茶叶铺子的真空包装袋上是有LOGO的,也有没LOGO的,几十年后的技术和这时候还不一样,包装袋一个个都十分的精美,材质也非常好。

电力专家们看到真空包装机,一个个也是感兴趣的很,他们都不知道这些真空包装机实际上是来自几十年后,都以为是临河大队想办法搞的进口货。

这在前几年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国内科技起步晚,很多技术和机器都是依靠进口。

他们都见怪不怪。

可看到制作的如此精细好用的包装机,他们还是感叹国内和国外技术的差距之大。

真空包装技术在国内还没开始普遍使用,在国外已经发展到这么先进的程度了。

有几个专家还想把真空包装机带回去拆开看看,能不能复制出来。

实在是真空包装机的原理,及它的精密程度,远比不上一些大型的机器设备,属于比较好复制的机器类型,区别在于材质罢了,以现在大河以南的条件,想要有和茶厂现有的几台真空包装机一样的材质,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茶厂负责炒茶部分的员工们,在工作之余,也都好奇的看着包装机的工作。

这一点上,叶冰澜确实给茶厂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她不知道是不是秘密被许明月知道了,干脆就不装了,不光从她的商超里拿出来几个不大的电子秤,还提供了一箱透明塑料的,可以放置口水喷溅的口罩,让工人们戴上。

专家们对这小小的电子秤感兴趣,却也没有怀疑,他们很多都在国外留学过,国外这个时期的科技已经相当发达,一些国家都已经有了地铁、高铁,有这些小玩意儿并不奇怪,他们好奇的是,这才距离他们回国才多少年,国外的这些小东西做的就越发精细了。

炒茶厂的工人们对这些塑料的放唾沫飞溅的口罩半点不排斥,反而一个个很是好奇,戴在下巴上后,相互打闹嬉笑,觉得自己戴上这些了,才真正像个工人了!

在这个时代,低层老百姓就没有人不渴望成为工人阶级的。

茶厂因为工作特殊,炒出来的东西是要进入嘴里的,所以在卫生这一块比较讲究,不仅在洗手池的位置放了洗手皂,让每个工人每天都必须穿上工作服,戴好工作帽,洗完手后,也必须要用发下去的干净毛巾,将手擦干再触碰茶叶,不然手上的潮湿的水汽也会影响茶叶保存。

毕竟茶叶是入口的东西,你自己在家喝茶,卫生不过关,或是有头发落入到茶叶中,没有人会去管你,但若落在要卖的茶叶中,哪怕只有一根,被顾客发现,都是对口碑极大的打击。

没有人不愿意遵守茶厂的规章制度,毕竟还会发一条毛巾呢,有这样一条崭新的大毛巾,都可以带回家给女儿做陪嫁,都是个极为体面的陪嫁了,有不愿意给女儿做陪嫁的,给儿子作为聘礼也很合适啊!

这些毛巾可都是免费发放的,只要她们不出错,不扣分,这些毛巾以后也是她们的了,免费得一条毛巾,还有工钱发,谁能不愿意呢?

尤其是这些茶厂的工人,大多都是女性,炒茶工大多来自许家村和江家村本地,过去江地主家炒茶,本地许多人都是炒茶的熟手。

采茶人就多了,有大山里出来的,有邻市那边过来的,还有更远的,隔壁县的。

来的人多了,采茶人的素质便也良莠不齐,因采摘的茶叶是按照重量收费,一斤多少钱,有些偷奸耍滑的人,为了提高茶叶的重量,就在地上抓一把碎石子,掺杂在茶叶中,这种人是极其坏的,因为她们这样的行为,一旦茶厂负责称重的人没有检查出来,将她们采的茶叶一起倒入细竹筐中,或是细密的簸箕当中,与其它干净的茶叶混在一起,后期是非常难把混在茶叶中的碎石子挑干净的,只能靠筛子筛。

还有人自作聪明,在采摘茶叶的竹篓子下面放石头的。

在去年杀一儆百之后,今年来的人素质就好多了,但还是有一些新来的人心存侥幸。

这种人一旦发现,终生不再录用,谁求情都没有用。

叶冰澜还让她们穿上白色麻布罩衣、戴上口罩,站在一起,给她们拍照,还有工人炒茶时的照片,戴着口罩和手套为茶叶装袋时的照片,周围都是雪白的抹了石灰的背景墙。

这些照片到时候也洗出来,作为他们茶厂的宣传点之一,至少临河大队的茶厂在卫生这一块,是拿的出手的。

茶厂虽还简陋,可他们对茶叶卫生的要求,却丝毫不简陋。

负责包装的工人们,指甲都剪的整整齐齐,戴上橡胶手套,往小小的袋子里装上一百克的茶叶,在电子秤上称重,每一包的量都要精确的要用真空包装机抽空里面的空气,就形成一个包装完整漂亮的茶叶小包。

这些真空包装的茶叶小包会放置在一旁到大的平的竹篾编制而成的平蓝里,只等木匠那边定制的木盒和瓷器厂那边定制的青瓷管到来,就可以再进行第二次包装。

这个本来是在包装厂进行的步骤,却因为包装厂还没建完,不得不暂时放在茶厂里面完成。

每一步叶冰澜都会在旁边记录。

这些电力专家们在临河大队一连待了二十多天,就连夜里都宿在临河大队的大队部,只因茶厂的采茶工,白天需要在山上采摘茶叶,傍晚才能将茶叶送到下面的茶厂,茶厂的工人再对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二次、三次的挑选、检查,要捡去里面可能存在的枯草、老叶子,确保明前茶里面每一片叶子都是鲜嫩的尖尖,都是精品茶叶。

这是临河大队的第一仗,这些茶叶就是他们打出去口碑的武器,在质量管理这一块必须做的到位,然后晚上才是炒茶的时间。

她们也不得不这样日夜抢工的干活。

三月底到四月份这段时间,不只是茶叶采摘的季节,还是春耕的季节,哪怕已经招了不少山里人出来建厂,人手依然很紧张。

不光是临河大队,整个水埠公社都忙了起来,水埠公社那边的许金虎,更是忙的脚不沾地,三番五次的来催许明月赶紧回水埠公社里,担起她书记的责任来。

他现在相当于是一人顶三职,既干了革委会主任负责武装、安保这一块的工作,又干了公社主任负责生产这一块的工作,同时还有许明月这个作为公社书记要处理事情的思想和行政重担,包括重要的文书,日常的事务、会议,确保公社的各项决策得以顺利执行等等,把许金虎忙的是一个头两个大。

然而就在这时,水埠公社又发生了一件让人惊讶又吃惊的事,上面不知道是怎么博弈的,居然把许金虎从水埠公社,调到了吴城,担任吴城革委会副主任去了!

第356章第356章\\x\\h\\w\\x\\6\\c\\o\\m(x/h/w/x/6/点看)!

()•(o)

本章完62

九紫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希望你也喜欢

', '')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书尾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