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2章
康熙会跟着一起出宫是在丹卿预料之外的,这让她不免有些犹豫。
今日这事要是直接闹到康熙面前,她担心会无法控制,适得其反。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就别犹豫了。”
扶着丹卿上马车之际,胤禛突然低声与丹卿说了一句。
丹卿有些惊讶。
因为这计划她拉胤禩进来就是不想让胤禛牵扯其中,她觉得事关胤礽的任何事情,胤禛都离得越远越好,没想到他却好似还是知道了她的谋算。
康熙就在车里,胤禛不敢再多说,只是对着丹卿点了点头,示意她放心。
事到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丹卿压下心里的不安,对着胤禛说道:“今日风大,叫他们放慢些脚步,别颠到汗阿玛。”
“朕又不是豆腐做的,还能颠碎了?”
康熙笑着将闺女拉进来,“他们心里有数,你就放心坐好吧。”
丹卿顺势坐到康熙身边,让自己忘掉谋划,只当是当真陪着康熙出游,一路上与他说说笑笑,讲塞外与京城的不同,讲漠北的苍茫天地,还说等她再好好修修路,不颠簸了,就请康熙去看看如今的归化城。
“到时候汗阿玛就带着蘼蘼一起来,反正都是要会盟的,不如就选在归化城呗,还能更舒坦些,”
丹卿挽着康熙噙着笑邀请,“我回去之后就去采买良种,封了林子让它们繁育,肯定不会丢了汗阿玛的颜面的!”
康熙觉得这主意倒也不错,正待应下,马车突然停了下来,随即就听到胤禩的斥问:“什么人当街拦路?!”
该来的终究是来了。
丹卿装作好奇的模样推开车窗,探头往外看。
来人拦在最前面,从
车窗里自然看不到,瞧着她都快伸出去半个人了,康熙无奈的伸手将闺女拉回来道:“想看热闹开门看就是了,这像什么样子。”
这丫头,如今闺女都那么大了,还跟小时候一样的顽皮性子。
康熙很喜欢这种像是寻常父亲宠爱闺女的感觉,故而叫赶车的侍卫打开车门,让丹卿能光明正大的看。
拦车的正是裴端,他身后还跟着数个年轻男女,俱是好颜色。
而他想要拦的目标并不是马车里的丹卿和康熙,而是胤禩。
这本是之前他们就说好了的,他当街状告,名正言顺的将证据全都送到胤禩手中。
之所以要当街而为,一则是要将此事闹大,引起民愤,逼着御史台一起出面,叫康熙也不好遮掩,二则也是为了能叫胤禩有理由插手此事,不然他平白就去找胤礽的麻烦,只怕反而会叫康熙生疑。
不过他们都没想到,在看到马车里的康熙的一瞬间,裴端竟然放弃了他们之前的谋划,决然的对着康熙就扑了过来。
御前侍卫立刻拔刀,丹卿见状不对,赶紧惊叫:“汗阿玛,他是,他是——”
她话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鲜血瞬间喷出,他顺势倒在了地上,眼睛直勾勾的看着马车的方向。
所有人都以为他是在看着康熙,只有丹卿知道,他是在望着她。
为什么啊,明明他们说好了只要喊冤交出证据就可以了,他为什么非要用这么决绝的方式行事!
难道活着不好吗?
难道这人世间,当真就叫他厌恶至此?!
裴端已经不能说话了,他只是看着那抹曾经照亮过他的太阳。
他也曾有机会沐浴在阳光下,可她太过美好,让他自惭形秽,不敢去玷污了她。
如有来世,请让他投生为一只鸟雀,就站在她的窗前,每日为她吟唱,哄她展颜。
“别——哭——”
裴端用最后的力气吐出两个根本就听不清的字。
他不希望她为他流泪,他不配,也不值得。
“阿玛,他说‘冤枉’,如此决绝,看来当真是身负奇冤啊!”
胤禩反应极快的曲解了裴端的遗言,胤禛顿了一会儿,才将手中攥紧的血书,递给了胤禩,让他继续按“剧本”进行下去。
康熙脸色铁青,从胤禩手中接过血书展开看,此时原本就是最热闹的长街已被围观的百姓们堵得水泄不通,人群中有丹卿事先安排好的人,讲故事一样将裴家的冤情说给百姓们听,很快,周围的议论声里多了很多对胤礽的唾骂和对裴家的同情。
康熙看完血书后脸色更黑,开口问丹卿:“他曾经伺候过你,这事你怎么看?”
然而许久都没有得到丹卿的回答。
康熙转头看去,只见丹卿神情呆滞,竟有些发抖的模样,心里一软,怜惜之情顿时涌了上来。
“别怕,朕在这儿呢,”
康熙将丹卿的手握住,只觉一片冰凉,更是放柔了语调,“此事与你无关,别多想。”
丹卿顺势垂下眼眸低声道:“汗阿玛,我想回去了。”
“也好,叫你四哥送你回府去吧,”
康熙看了看两个儿子,想起丹卿曾说过与胤禩并不亲近的话,还是将她交给了胤禛,“老四,照看好你妹妹,老八,去将剩下那几个人都带走,朕要亲自审一审。”
胤禩欣然领命,胤禛则是小心的扶着丹卿下了马车,叫她坐上了自己的马,亲自持缰,带着她先行离开。
一直走进了公主府,丹卿才从马背上下来,忍了一路的眼泪,滚滚而落。
“他这是求仁得仁,他这么一死,便将这冤屈钉死了,汗阿玛就算是为了安抚民心,也得还裴家一个公道。”
胤禛安慰道。
丹卿什么都懂,可心里却也依旧为裴端,为这个世道下无处伸冤的百姓悲哀。
胤禛说的对,理智一些来想,裴端的选择是对的。
他活着,就还有变数,而他自绝于长街之上,在康熙和百姓们的面前,一切便都成了铁证。
“四哥,这件事既然胤禩插了手,你就别管了,”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已经想好了。
她太了解康熙,她知道康熙绝不可能在史书下留下杀子之名,所以他此时一定希望胤礽“病逝”。
但这病逝也有病逝的门道,是先废储后病逝,还是保留太子之位,让胤礽做一个“英年早逝”的太子,其中的差别可就大了。
朝中先议的,自是废储一事。
在胤禩的运作之下,朝中诸臣,特别是汉臣,对胤礽的抵触情绪被无限放大。
因为胤礽祸害的人家全部都是汉人。
一时间请废太子的奏疏铺天盖地般进了乾清宫,比之前库伦城之事时更加猛烈。
毕竟库伦城里被屠杀的都是蒙古人,朝中不少人作壁上观,而如今死的却是与他们同宗同源的汉人,甚至其中有些受害的人家还能跟他们论得上亲戚,他们如何还能忍得?
墙倒众人推本就是常泰,有了汉臣们“冲锋”,那些本就有意的满臣也随之附和,而胤礽原本的拥趸此刻只怕连累到自己头上,更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唯有索额图,依旧执着的为胤礽请命,将胤礽的一切罪责都推到他身边的近臣身上,还意图寻找替罪羔羊。
然而这一次,康熙却再不会纵容了。
勾结沙俄、准噶尔一事已是触碰到康熙的底线,如今屠杀百姓的罪状被揭穿,更是到了动摇民心的地步。
胤礽的所作所为,非康熙所能接受,再加上这几年来他本就对胤礽愈发失望,累积到如今,听着大臣们议废储,康熙竟没有丝毫愤怒和不甘,反倒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或许在他内心深处早就想废太子了,只是碍于情面也不愿意承认失败,所以一直固执至今,到此刻,却像是卸掉了身上的负担一般,有一种不可言说的轻松感。
当然,康熙也没立刻松口,只道太子如今“重病”,尚无法自辩,且缓缓再议。
此后数日,康熙单独召见了许多人。
太后、苏麻喇姑、宗室亲王以及朝中重臣。
最后,丹卿也被请到了御书房里。
“丹卿啊,这些时日朝中的事情,你应该也有所耳闻,今日朕叫你过来,是想问问你的看法。”
康熙直言不讳。
丹卿却道:“汗阿玛怕是问错人了,我乃外臣,如何能议大清内政?若是私下父女谈心便罢了,我对阿玛自然知无不言,可您若问的是土谢图汗部监国太后,那我无法给您答案。”
康熙气笑了:“上次你逼着朕废储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
“此一时彼一时嘛,”
丹卿依旧道,“更何况,我若直言,汗阿玛定然觉得我冷血冷心,不顾念骨肉亲情,我若违心扯谎,也怕夜不能寐,寝食不安。”
她这话已经算是将自己的意思暗示明白了。
康熙幽幽叹了口气:“朕也知道你们都饶不了他,可是丹卿啊,你也得为朕,为你皇祖母考虑考虑,白发人送黑发人,总是摧人心肠的。”
丹卿很想问问他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那些被胤礽屠了全族的人又有谁来心疼,可她还是忍住了。
因为她听懂了康熙话中的意思。
其实到此时此刻,依旧没有谁敢出头说要诛杀胤礽,毕竟胤禔的前车之鉴在那里,没人想步他的后尘。
是康熙在主动暗示胤礽的生死,他看似纠结心疼的言语中,满满都是想让胤礽“病逝”的意思。
可他又不想担上杀子的罪名,所以他在暗示她来开口。
丹卿也在权衡。
在要胤礽身败名裂和要胤礽偿命之间权衡。
若要她选,她自然是希望全都要的,但康熙既然问到她头上,那便是二者只能取其一的意思了。
要么,就废储,但康熙会继续保胤礽余生平安;
要么,就送胤礽归西,但她得眼睁睁的看着他死后依旧享受大清太子的香火和供奉。
对于丹卿来说,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可她不得不选一个。
“汗阿玛,那些事都是他自己做的孽,无人冤枉他分毫,若非他得汗阿玛如此珍爱,只凭这些罪,还需要再议生死吗?”
丹卿终是下定了决心,抬眼看向康熙,“但我,毕竟是您的女儿,他不心疼您,我心疼,我不想看到您再为了他伤怀,所以您要是问我,我愿意与他一死抿恩仇。”
康熙也深深看向丹卿:“怎么说?”
“人死魂消,自然恩怨两清,”
丹卿咬牙说着不情愿的话,“病逝的太子,也未尝不可。”
她猜,这是康熙想要的结果。
因为看他如今这状态,她知道他早已不像是当年那么在乎胤礽了。
相比袒护一个罪孽深重的废太子,很明显,他更想要一个“病逝”的储君。
这样他就可以当做自己并没有那么失败,等到数年,十数年之后,当在无人提起此事时,他就可以当一切都没发生过,他就依旧可以是那个完美无瑕的帝王。
他这样逼着她开口,只是为了保自己的名声罢了。
所以,她来作这个可能会担负骂名的人吧,她不在乎背负杀兄之名。
她要胤礽立刻去死,因为她害怕,若是让胤礽继续活下去,哪怕过得生不如死,也可能会有一日康熙又反悔了,让他还有翻身的可能。
所以,只有他死了,一切才能真正盖棺定论。
至于真相——
呵呵,康熙是可以掩耳盗铃,但天下人却不是聋子哑巴,她是答应了一死泯恩仇,可却没答应不将胤礽的罪孽公之于众。
更何况,还有胤禩呢。
他想踩着胤礽上位,又如何会轻易罢手?
她只管先釜底抽薪,接下来的事,自有人去帮她做完。
第143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