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之黛玉长嫂

关灯
护眼
第 43 章 县令头疼 明甫光要下场县试,最担忧的…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

第43章县令头疼明甫光要下场县试()•(),最担忧的……

明甫光要下场县试,最担忧的反而是林管家□[(.)]□()•(o),他找到林如海道:“小少爷才十二岁,这就下场了,若是万一……岂不是折损他的斗志,失了斗志,以后再想起来就难了。老爷你怎么不劝劝小少爷?”

林管家当年跟着林如海读书,科举上的事他也听过许多,有些人家觉得自家孩子年纪还小,即便孩子已然有资格下场一试,还是硬压着等孩子到十五六岁再考县试。

防的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若是等大上几岁,夹杂在一群同龄人里头,过了皆大欢喜,不过就下次再考。

科举一道,向来艰难,能在三十岁之前考中进士,那都能算是少年英才了。

在林管家看来,明甫光很不必急着下场科考。

林如海笑道:“这个倒不必担心,他是难得的有灵性有悟性,还踏实肯学,只要下场,就能中的。”

林如海暗道:他怎么没劝过,但明甫光拿定了主意,加上这个家里除他以外都支持明甫光,比起来,那边是年轻人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反而显得他暮气沉沉。不让他下场也不行啊。

这日,明瑶华和明甫光带着下人坐上马车出发了。

隔壁甄家的管家看到林家有两三辆马车出去,不像是普通出门做客的样儿,他想到甄副使几次暗中叮嘱他多注意林家的动向,也顾不上是什么事,径自去和甄副使说了。

他并非不想将事情打听清楚再回禀,实在是林家没了个宋姨娘,且林家陆陆续续处理了好几个下人,皆是和他手底的下人有吃喝交情的,没了这些眼线,他只能让门子多看着林家日常往来哪些人家。

马车沿着官道走,不多久就到了清宁县周家。

还在年节那会儿,周从宜得知明甫光要考县试,早早就说了让明甫光住在他家里,吃食住处比外头的干净。

临近县试,周太太这两天都在家里,并不出门,一听到丫鬟说明瑶华来了,她立刻走出来相迎。

光哥儿作揖道:“周伯母好。”

“诶,光哥儿越长越俊了。”周太太赞了明甫光,又和明瑶华笑道:“我算着日子,估摸着你和光哥儿该是这两天到,院子都打理好了,铺盖都是新的,你只管放心住着。”

明瑶华看着家里下人有条不紊地从马车上将她备好的礼搬进周家,她一边跟着周太太往里走,一边笑道:“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才住过伯母家,今年又要打扰伯母家了。”

周太太笑道:“这算什么打扰,我巴不得沾沾你们家的文气。不怕你笑话,我已经定了主意,以后将光哥儿住过的房间留给我孙儿住,讨个好兆头。”

周太太虽然没直接说明甫光县试得中的喜庆话,但话里已然带了点这个意思。

明瑶华也爱听好话,脸上的笑意抑制不住。

周太太引着明瑶华等人就往安排好的院子里走去,明瑶华瞧着路线不对,问了句:“不去拜见周伯父吗?”

周太太笑道:“你周伯父说了,如今最要紧的是光哥儿的县试,咱们两家亲厚,不必拘于俗礼,等县试过后再见也是一样的。”

说话间,就到了一处幽静干净的院落,周太太道:“你们好好休息,吃食自有仆妇送来,有什么想吃的使人去厨房和厨娘说一声便是。”

明瑶华谢过周太太的好意:“劳烦伯母费心了。”

周太太料到明瑶华还要安设用惯的物品,说了一会子话,便笑道:“那我就先回去了,有别的什么少了缺了,尽管来和我说。”

清风和朗月将家里带来的东西摆放好,房中的铺盖帐幔也细细检查过,都是簇新的,便去和明瑶华一一回了,问道:“大奶奶是要休息还是出去走走?”

明瑶华是来陪考的,且第二天就是考试的日子,理当一切以明甫光为重。

明瑶华去问明甫光:“你是要休息一会儿,还是要做别的?”

明甫光穿着一身莲青竹叶纹圆领袍,就像一棵直溜溜的竹子,他想着姐夫传授给他的经验,笑道:“我这会儿不困,先要些热水沐浴,再用饭,饭后背一会儿书,等困了就睡觉。明儿早上卯时就要出门,姐姐,你和青松哥说一声,让他有个准备。”

清宁县的县试是考四场,寅时就要起床准备入考场,从辰时到酉时,要一直在考棚里答题。

因而必得早睡。

他前几天就刻意早睡早起了,如今白天精神得很,等到戌时才会有困意。

明甫光说的有条有理,明瑶华自是听他的。

次日,明瑶华也早早起来洗漱了,再次检查过考篮,吃的用的都齐全。

她跟着上了马车,陪着明甫光到考棚外头,看到乌压压的都是人,有学子也有衙役,四周还亮着灯笼火把。

到了这,明瑶华就不好再陪他了,她在马车上等着,命林青松陪着明甫光去和作保的学子和廪生会和,眼看着考生都进了考场,才命林青松驾车回周家。

那边,和明甫光互保的学子已然聚在一起了,看到明甫光出现,皆是松了一口气。

几人中年龄最大的、十七岁的学子笑道:“明弟,我们哥几个可算把你盼来了。”

万一明甫光临阵脱逃不考了,可是会连累得他们也没了考试资格。

明甫光是压着时间出门的,还留足防止意外的时间,自觉来得够早了,谁知竟成了几人中来得最晚的哪一个。

他微微赧颜,道:“请各位兄长见谅,明日我必定早些来。”

那学子看明甫光长得一副好模样,年纪又小,看着就像自家弟弟侄子一般,不由心生好感,笑道:“这倒不必,你也没有来迟,是我们几个来早了,你只要不迟到就好。”

几人都是在报名之时就见过面的,林明霁当时私底下给他们送了礼,托他们照顾着些明甫光。

几人收了礼,对明甫光也热情,一起互相聊起县令大人对文章的偏好来。

那十七岁的学子一边说着,一边看着明甫光,才十二岁,这样的年纪就敢下场,一定是有真才学的。

再一想,他的姐夫就在府学读书,想来一家子都是聪明人。

他倒不至于生出什么嫉妒之心,只是他想到一件事,有心想提醒,但此时就要进考棚了,说了无益,反而影响明甫光的心绪,只好按下不提。

横竖不一定如他想的那般结果,不说也无碍。

这般想着,几人只是闲聊些别的打发时间。

这次县试四百多人,没一会儿就轮到他们接受检查,进考场。

明甫光期盼县试已久,一应流程试题他都演练过许多遍了,别人紧张忐忑,他只有兴奋抖擞,在考场上落笔如有神助。

如此这般,四场考试一晃而过。

县试成绩在十天后张贴于县衙之外,明瑶华不欲在清宁县等下去,明甫光考试之后休息了一天,隔日就辞别周家,回了扬州。

回家路上,明甫光和她分享做题的思路,嘴巴都没歇过,最后憧憬道:“最好我能一次考过,等明年,我也要去府学读书。”

明瑶华笑着回应道:“那你就能和你姐夫做同窗了,府学其他同窗知道你们的关系,一定很吃惊。”

林明霁私下和她说了,以明甫光的聪慧,名次且不论,榜上有名是必定的。

林明霁六年前考的县试,又一直手把手教导明甫光的学业,他这么说,明瑶华深信不疑。

明甫光又说起别的事,马车微微颠簸,他的兴致一点儿也不受影响。

明瑶华面带笑意,看着逐渐长大,还和小时候一样乖巧可爱聪明自信的弟弟,内心十分自豪,就算有诸多波折,明甫光跟在她身边,没有因那些杂事变得消沉内向,还是如小时候一般,这就是她最大的欢喜了。

县试考卷收齐,有专人给考卷糊名,接着由本县县令阅卷,教谕和县丞等人从旁协助。

丁县令熟练地批阅考生的卷子,同样是台阁体,亦有写得好和写得差的。

丁县令一一阅过,以朱笔记下等次,只等揭封后再行统计名次。

花了七八日,丁县令才将四百多名考生的考卷看完,教谕将糊卷的白纸拆开,和县丞一起统计名次。

教谕惊喜道:“县尊,此次竟有一名学子得了四个一等,想来这位就是我们这次的县案首了。”

四个一等可不容易,能有两个一等,已经是板上钉钉的童生老爷了。

四个一等,不点他当案首都说不过去。

丁县令看了这么些天卷子,头昏眼花,在旁喝着浓茶提神,闻言,他放下茶碗,走到桌案道:“是哪位学子,我看看叫个什么名字?”

丁县令拿起卷子一看:“明甫光?!”

“十二岁的小子?”

丁县令呼吸一窒,又喜又烦,往年怎么没出县试四场都得四个一等的考生?

偏就在今年冒出来!

他放下卷子,沉住气道:“你再看看,也许后头还有更好的呢。今年的学子很不错,我记得我点了不少一等的。”

教谕没多想,只道:“是。”

丁县令坐回他的圈椅,暗暗祈祷,可千万要再出一个四个一等的考生,最好是吴家的吴翰采。

在县试之前,吴家就请他吃席面,另送了三千两的银票,只求将吴翰采点为头名。

他也不是随口就应的糊涂人,而是考查过吴翰采的学识,又看过他写的文章诗赋,才应下此事。

吴翰采才十四岁便能将四书五经背得分毫不差,诗赋文章亦可,县试取中是肯定的,点个县案首也说得过去。

他阅卷前看了几篇吴翰采的文章诗赋,记下了他的文风,已然尽力在看到类似文风时给个好等次,想来吴翰采的案首是稳了。

谁知竟然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冒出来一个更优秀的明家小子。

几人一起统计,不过两三刻钟,名次就出来了。

明甫光得了四个一等。

吴翰采得了三个一等,一个二等。

完了。

丁县令揉着脑壳,不知该如何是好。

第44章遇事不决就问师爷丁县令不舍得三千两……\\x\\h\\w\\x\\6\\c\\o\\m(x/h/w/x/6/点看)!

()•()', '')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