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4章
半个月后,丰川府城。
高大巍峨的城门下,驻扎着一群身穿盔甲,握矛举盾,面色冷肃的士兵。
青石板铸就的大道上,各式车辆来来往往,押运粮食药材的货车排成了长龙,背着包袱的百姓局促垫脚探头前方检查的进度,并不敢催促,随着人流缓慢前进。
人潮拥挤,龙不见尾,热闹非常。
而在城门外的另一头,搭建着一排粥棚,同样也排成了长龙。
只是与前方等待进城的百姓们相比,这群人就显得埋汰多了,头发成结打缕,衣裳脏污不堪,面容消瘦疲惫,指缝藏污纳垢,一靠近便能闻到一股说不清是汗味儿还是别的腌臜气味儿,让人几欲作呕。
此时正午未到,粥棚未开,就已经发生了好几次口角,怒骂诅咒声不绝于耳。
忽地,一阵急促地马蹄声从远处使来。
众人循声望去,便见一驾挂满了玉翠珠帘、装饰华贵的马车从远处快速驶来,赶车的车夫一挥鞭子,并未把四周等待进城的百姓放在眼里,遇人挡路,马车速度未减反增。
“让开,通通让开!”
“前方挡路之人,速速避开!”
两个骑马护卫在前方挥鞭驱赶拦路的百姓。
人群登时有一瞬慌乱,有人匆忙躲避,有小孩儿被吓得哇哇大哭,这番不讲道理的动静下,愣是给华贵马车腾挪出一条道来,一路畅通无阻行至城门处。
守城门的兵爷显然认得这辆马车的主人,后头老实排队的百姓只看见一双白皙的手臂撩开帘子,随即兵爷便挥手放行了。
众人见此暗自皱眉,他们排了半日还未进城,对方一来兵爷便放了行,甚至没有仔细检查,简直视规矩于无物。尤其好些远方来的行商,他们装货的车辆被翻来覆去戳刺,就算偷偷给检查之人塞银子,顶多也就是没那般粗鲁,“不合格”的货物被缴了一袋又一袋,简直是有火不敢发,有气没处使。
尽管内心不忿,但却并没有人出声制止,谁都不是傻子,自知晓这等人物敢如此肆意妄为,身后必有依仗,身份恐是非富即贵。
这一幕也落在了晚霞村一众人眼里。
他们是在昨日傍晚到的府城,从河泊县出发,途径数个县镇村,走了大半月,可谓是受尽了冷眼驱赶。
一路波折尽数咽下,不愿再多想,就说到丰川府后,所见所闻,真是让人心头一凉再一凉。
河泊县的兵爷已经让人望而生畏了,然而府城更甚,直接驻扎了一个军队,整日维持着城内城外的治安秩序,镇压得城外数以万计的难民不敢生乱。
是的,如今聚集在府城外的难民少说都有万人,乌泱泱一大群,跟蚂蚁窝一样,站在城门上往下望去,一眼看不到头,震撼至极。
这还不算,还有数不清的难民正日以继夜地往府城方向奔而来,据先来的难民们说,粥棚原本只有两个,但难民实在太多了,僧多肉少,导致分配不均,期间闹了几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着碗,好在前后都是自己人,力都朝外人使了,对自己人都收着呢。
村里小子们都抱着碗站在人群里,往日瞧不出个啥,和这些身体消瘦,体态疲乏的难民一比,连周三头那小子都显得格外莽实,挤来攘去,半点母没落下风。
“好。”赵小宝听话地抱住二哥的脑袋,手中的破碗正好倒扣在他额头上,造型十分滑稽。
赵老汉在远处看了他们兄妹一眼又一眼,见闺女灰扑扑地融入了难民堆里,半点不扎眼,他才不免松了口气。既有免费的口粮,来都来到了,当然要去拼一把运气。
他没去,和剩下的人一同留下看守家当。
石家兄弟和朱来财一家同样没去,都愁的很,别说白得的口粮,就是自家口粮都没心思吃了。
无他,进城要检查路引,还要盘问祖上三代。
自家根底倒没啥不能说的,但路引这玩意儿他们没有啊!
石家兄弟当初为了逃难,把村里的本家人都得罪了个遍,当时走得匆忙,谁会去琢磨路引啊?还是那句话,都逃荒了,都要活不下去了,谁还会花心思去县衙和州府奔波走流程!
朱来财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他家甚至比石家人更仓促,封城的消息刚传过来,就慌里慌张关门闭户一家子忙得脚不沾地拾掇家当立马跑路,去县衙走关系搞路引,那不就是自投罗网?
远到而来想投亲,到地儿了才发现,他们连城门都进不去。
赵老汉看他俩唉声叹气了半日,想了想,起身走过去,问道:“咋样,接下来有啥安排?”
石大郎和朱来财见他过来,搓着手忙要起身,被赵老汉摁住肩膀压了下去,他盘膝坐下,闲着也是闲着,瞧着是打算和他们唠唠。
“叔,实不相瞒,我这会儿脑子乱的很,一点章法都没有,不晓得该咋整。”石大郎捏着手指,他家是啥情况,路上该说的都说了,都知道他是来丰川府投奔姑母的,只是和朱来财不同,他打从踏出家门那日起心就悬着,说是投奔,其实心里很是没谱,并不敢确定姑母愿不愿意帮助他们。
甚至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姑母若不想看见他们,那就算了,绝不歪缠讨人嫌。他们讨饭也好,卖身也罢,甚至去给大户人家当隐户,只要能活下去就行。
然而现在,他们连城门都进不去,这可如何是好?
“是啊,咋整啊,咱没路引啊!”朱来财一个劲儿抓脑袋,抓了一手头油,给赵老汉嫌弃的,也开始跟着发愁了,这地儿是真臭啊,吃喝拉撒都在棚里。
府城比河泊县讲究些,不允许难民乱拉,给搭建了两个粪坑,每日都有专人来收夜香。
可这么多人呢,还没水拾掇,咋收拾都不顶用。天气又热,蚊虫到处飞,臭得往鼻孔里塞布条子都不顶事儿,感觉吸到嘴里的气儿都是熏人的,反正他不想多待,真待不住。
“这不问你们有啥安排嘛,总不能干等着吧。”他拍了拍俩人的肩膀,给支招,“府城进不去,乡下还去不了?”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他看向朱来财,知道石大郎的姑母嫁的好,估摸一直住在城里,不咋出城。朱来财的妻妹不同,听他提过,她夫家原是乡下的,后来分了家小两口单过,生的儿子有些读书本事,这才搬去的府城。
“你没路引,你妻妹的婆家人有啊。()•(o)”赵老汉脑瓜子活络,此路不通,换条路不就成了,“你若知晓你妹夫老家在哪儿,你就寻过去,再让亲家帮着往府城里递信儿,你进不去,你妹子总出的来,等见着人,咋安排后面的事儿,下一步该咋走,也好商量嘛。✘(五六*二)_[(.)]✘()•()”
府城呢,肯定是进不去的。
就算婆家往府城递信儿,顶多是让他妹子妹夫知晓姐姐一家来了,没点本事人脉走后门,就算见着人,也只是见着人。
可就算进不去城里,也总比现在干等着强。
他也是琢磨上之前朱来财说的帮着找个落脚地的事儿了,这地儿真待不下去,就半日都要给他腌入味儿了,而且人多眼杂,都不方便他闺女往外掏吃食。
这大半月的奔波让他瞅明白了丰川府眼下的情况,这里有水,尽管也旱,但不知是地下的水多,还是别的缘故,水井没完全干,每日也能打上几桶,牛饮不能够,但勉强能活,死不了。
不过村里的水井,各村的村民都看得紧,并不会让外人沾染半分。
但知道有水就成,像是荒野沟渠小溪,都能看见薄薄一层水流,污水喝不得,但真渴起来,也顾不得那么多。总之,在当下,丰川府这座水城确实是个好去处,难民都舍不得走,因为能活。
这也是为啥城外的难民数以万计,且每日都在以一种不可想象的数量疯狂增长的原因。
思前想后,赵老汉还是决定,顺杆往上爬,如果能在丰川府落脚,那就最好。
离家那会儿正是秋收时节,离家快三个月了,再过些日子都要立冬了。
多吓人啊,临近入冬,天儿还这么热。若再旱几月,翻过年,可真就是整整一年未下雨了。
赵老汉都没把握,若是离开丰川府,接着往下逃,他们是否还能找到另一个不缺水的好去处?
所以甭管是村里人,还是他自己,都更倾向于暂时在丰川府落脚,先瞅瞅情况,若是下雨,老家当然是回不去的,庆州府已经不能再回去了,他们不想当反民。
反正只要下雨,不旱了,到时若丰川府还是不愿意接纳难民,安置他们,那就再逃。
不,也不能说逃,再打听打听消息,看哪里愿意接纳无家可归的人,到时他们就去那里。
而眼下,为了能在丰川府顺利落脚,朱来财当初答应的事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甚至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175·第175章\\x\\h\\w\\x\\6\\c\\o\\m(x/h/w/x/6/点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