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5章
这个方法实在不错,朱来财认真思考片刻,比花钱让入城的百姓帮忙递信儿来的有保障。
不说他现在一副难民模样,寻常百姓见到他就三退五避,掩口捂鼻,好似他是啥刚从茅坑出来的沾屎苍蝇,嫌弃的不得了。
就说给对方钱,对方却拿钱不办事咋办?朱来财也不是没动过脑筋,只是想了几个办法都觉得不靠谱。
老兄这法子不错,当年妻妹远嫁,娘家那窝子惦记岳家家产的本家人,莫说送亲,连半篮子鸡蛋都给的抠抠搜搜,人还是他亲自送来的丰川府,妹夫乡下老家他也住过几宿,俩亲家都是实在人,性情亲和并不难相处,若前去让对方帮忙送个信儿,许是不会推诿。
只是,当初送亲走的是官道,后来仓惶逃离县城时走的却是小路,一路偏,处处偏,事到如今,他一个外地人,只知道曲山县柳河村,却不知道这条路该如何走,是往东还是往西。
完全摸瞎。
“你这真是,就这一个妹子,咋能连人家婆家的路都忘了!”赵老汉听完一拍大腿,“都说娘家是靠山,甭管远啊近的,妹子要是在婆娘受了欺负,就是天边儿都得赶去撑腰!哎呦你倒好,就记住个村名,真有啥事儿,工夫全耽误在寻路上了。”
“哎,怪我,都怪我。”朱来财连声叹气,这就是远嫁的烦恼,逢年过节顶天也就托镖局寄点礼,带一份家书,人情往来全靠中间人,路不是自己走的,又如何能记住?下乡收猪,太偏的地儿去第二回还得让人带路呢,何况两府的距离,实在太远了。
赵老汉心有戚戚,扭头看了眼捧着破碗等待善人施粥的闺女,再一次在心中暗下决心,绝不能让闺女远嫁,还是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最好,啥家书,托人送节礼,真想都不敢想,得给他呕出心头血。
凭啥啊,这可是自己亲手呵护长大的闺女,嫁个人罢了,咋就不能回娘家了?
远嫁不行,男方就算是皇亲国戚都不行!咱不图那个,就图亲人在侧的平淡小日子。
三人正商量着花钱找个本地人问路,托信儿信不过,问路不至于骗他们。正说着呢,突然,一道喜悦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语气中难掩激动亢奋:“姐夫!是姐夫吗?!”
哎哟我滴个姥姥啊,这声儿,这声儿!
朱来财和马氏同时转身望去,就见一个穿着埋汰,乍一看不比难民好上多少的小妇人正眯着眼瞅着他们所在的方向,两边眼神一对视上,妥了,是自己人。
小妇人喜得连连招手,边蹦边扭头喊人:“相公,这儿,这边儿!我找到姐姐姐夫了,他们真的来了,快过来!”
正在另一个方向找人的孙四郎听见媳妇的声音,忙不迭跑过来:“哪儿呢?没看错吧!”
没错,哪能有错,自个亲姐姐她咋会认错!
“大娘!”马二娘泪眼摩挲望着朝她奔来的姐姐,再也控制不住情绪,唤着儿时宁愿被阿娘打手板心也不愿改掉的称呼,跌跌撞撞朝她迎去,“大娘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这个地步。
“月前开始,我和相公便日日出城,想着你们若外逃,定会来丰川府寻我们。”马二娘指了指脸上被泪水糊得脏兮兮的灰,又捻了捻身上的破旧衣裳,“我和相公害怕难民,这不,日日出城都要装扮一番,弄成这番模样就不打眼了,这般方便找人。”
她没说的是,他们两口子日日天不亮就出城,在城外找上大半日,下午再排队进城,循环往复。
就这,还是儿子书院的同窗伸手帮了忙,他们走了不知多少人情,才在官府开具了进出城门的文书。否则别说日日出城,便是隔三差五出城都是件麻烦事,如今不止进城检查严苛,连出城都需要去坊正那里报备,总之手续繁杂,十分烦心。
马大娘听完,泪水止不住的流,被人惦记的滋味驱散了一路的疲惫,心也随之安了。
“旭哥儿可还好?”她忍不住问道。
“好着呢,混小子一个,一直念叨姨母姨父怎的还未到,连房间都给大娃他们兄妹收拾出来了。”马二娘笑着伸手抹去她脸上的泪水,“只是白收拾了。大娘,我没本事,只能出城寻你们,却不能带你们入城,但你们放心,我让爹娘把乡下的房子收拾了出来,也给村里人打了招呼,大家伙都同意了,待会儿我就让四郎带你们去乡下先安顿着。”
说完,还扭头看了眼周围,略带疑惑问道:“我记得家中有骡车啊,咋没看见?”
朱来财这会儿才敢插话,唉声叹气把当初用骡车换板车的事儿一说,马二娘得知姐姐这一路竟是徒步走来的,登时炸了,气得手直哆嗦,她当年出嫁,就觉得这婆家的路咋没个头似的,远的让人心惊。
那会儿她乘车都觉如此漫长,简直不敢想大娘这一路到底遭了多少罪!
朱来财又被劈头盖脸一通骂,骂的孙四郎连连给姐夫道歉,媳妇就这个脾性,他实在不敢劝阻,只能委屈姐夫受着了。
等这一家子彻底缓过神,前头也施完粥,善人们已经拉着空木桶和空屉扬长而去。
赵小宝捧着半碗稀粥,那是真稀啊,碗里的米粒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但粥水也水,因此并没人嫌弃,没分到的难民抱怨不休,分到的都捧着碗,一家老小小口小口分食。
正午时分,连难民堆里都难得安静了下来。
赵小宝把碗递给了娘,她则挪到朱四花身边,抱着双膝坐在凉席上,眨巴着双眼看马家姊妹低声商量事情。
朱来财已经把路上的事儿说了,包括那一夜若不是赵老汉出声,他们一家恐会遭遇大难,后来更是被晚霞村的村民一路帮扶,这才能平安走到丰川府。
此话不虚,像是走在外围的汉子们,逃荒几个月,当初满满当当的粮食一路消耗了不少,不少人的肩头再没有重物可背,腾挪出手来,见朱三花一个小姑娘推着瘫痪的阿奶,真有些瞧不过眼,偶尔也帮着推一段路。
感情都是处出来的,何况是如此境地之下的相处,朱来财和马氏都是善良又知感恩的人,便把当初的许诺一五一十说了。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运来,府城居大不易,全家,乃至全族都出了钱和力支持旭哥儿念书。()•(o)
孙家在柳河村是大姓,连村长都是本家人,只要族里点头,这事儿就能成。
▧想看今日不上朝的《全家提前两年准备大逃荒》吗请记住[五六二]的域名[(.)]▧()•(o)
唯一的问题是,这群人值不值得他们担保?到底能否信任?
感谢对方的办法有很多种,给钱,给粮食,在这个时节,都是让人挑不出错的,任谁都无法指摘他们。
可若是他们担保,这群人却鸠占鹊巢,在村里惹下乱子,更甚造下祸端,那就算是有旭哥儿,他们两口子都落不着好,还回成为全村的罪人。
马二娘闻言,干脆把姐姐姐夫拉到一旁,翻来覆去确认:“他们真能信任吗?大娘,姐夫,这事儿可不能瞒着,这关乎到我们一家的未来,还有村里,咱不能招来豺狼!”
“能。”朱来财哐哐拍着胸膛,满脸真诚,“二娘,你信姐夫,我有看人的本事,这一路的相处也做不得假,人好人坏,一面识不出来,但日日相处定能瞧出好坏,再厉害的财狼都藏不住尾巴,姐夫敢用这条命打包票,赵老兄这人是这个。”他竖起大拇指。
接着又道:“其他人和村里普通人家没啥区别,有点小计较,但大方向没差,而且都听赵老兄的话,他能管住人。”
马大娘也点头,她甚至还说了一个让马二娘夫妻都无法拒绝的理由:“二娘,妹夫,你们住在府城里,外头许多事情没经历过,对旱情带来的影响,也是听被人如何说。”
她面容淡淡,却聪慧异常:“如果迟迟不下雨,丰川府的难民越来越多,大户人家那几桶稀粥可还能安抚人心?耗一日,粮食便少一斗,难民们一旦饿上肚子,府城他们进不去,但敢去乡下。”人都要活不下去了,谁还管你规矩不规矩,秩序不秩序,先抢了粮食填饱肚子再说其他。
“晚霞村这群人,我瞧着很是不一般,其他不说,你就瞅他们的精神面貌和体格,就和普通难民不一样。在柳河村给他们一块地儿,让他们安顿下来,远的不说,若有朝一日有难民想朝村里使坏,他们定不会冷眼旁观。”
这是互惠互助的好事儿,端看大家如何看待,如何行事。
马二娘一听,和相公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光芒。
是啊,他们在府城这么多年,见识广阔,眼光早和在村里时不一样了,就跟做生意一样,风险往往伴随着机遇,小商小户只能活个温饱,赚大钱的通常都是胆大之人。
同理,让这群人在村里落脚,明面上瞧着是潜在危险,但在这乱世之中,他们又何尝不是一群强大助力。
马二娘已经彻底被说服,晚霞村人品性如何,她不知,但大娘和姐夫品性如何,她比谁都知晓,她相信他们。
孙四郎点头,马二娘便轻轻拍了拍姐姐的手,温声道:“大娘,你们收拾一下,明日一早,在前头的岔路口等我们,我带你们回村里。”
今日不成,时间来不及,她们两口子也要去坊正那里知会一声,还得安顿一下旭哥儿,一两日肯定回不来。
“成。”马大娘笑着点头,如今看见妹妹妹夫都好好的,旭哥儿也在书院安生读书,一家子都好,她也算彻底放心了。
“姐夫,其他话就由你转达,我和相公一定尽心尽力,你们大可放心,嗯,八成吧。”她比了个数,万事不敢说的太圆满,说罢抬头看了眼天时,日日都有这么多人排队入城,再不敢耽搁,起身道:“那我和相公就先去排队了,估摸轮到我们得到申时,那就这样,我们先走了。”
两口子同时起身,离开之前,马二娘凑过去握住王氏的手,说了好一番感谢的话,她情深意切,说到深处,又忍不住落了泪。
“来日再说,来日再说。”她自顾自拭掉脸上的泪水,笑着说,“婶子,今儿赶时辰,我就先走了。这地儿不能久待,对孩子不好,明日你们就在路口等我们,我定准时来!”
说罢,伸手摸了摸不知何时凑过来的胖娃娃的小肉脸,脸上带着喜爱的笑,脚步轻快地拽着相公走了。
176·第176章\\x\\h\\w\\x\\6\\c\\o\\m(x/h/w/x/6/点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