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6章
夫妻俩来去匆匆,徒留一群人大眼瞪小眼。
朱来财春风满面,自逃难以来那颗悬浮在半空的心彻底落下。
他是咋都没想到,他们人还未到,二娘和妹夫就已经把一切事宜都安排好了,连同村里的人情都走完了,就等着他们来。
住村里没啥,他本就是村里出来的,下乡收猪都要和村民接触,不是非要住在城里。
只是他深知村里人排外,等闲不容易接纳生人,尤其眼下时节,他们肯定要用水喝水,那就是和别人抢活路,没谁会乐意。
二娘虽没细说,但他知晓,小两口恐怕劳心费力,下了好一番大工夫才说服了村里。
如今又因为他和媳妇的许诺,应下此事,帮着忙上忙下跑前跑后,朱来财心里美呀,整个人像是被泡在了蜜罐里,浑身上下都甜滋滋的,这就是亲人,这就是让他们不辞千里奔赴投亲的亲人!
二娘好,妹夫也好!
“老兄,来,咱抓紧对对口风!”朱来财笑歪了嘴,整个人都支棱了起来,感觉颇有脸面,二娘给他长了好大的脸,“老兄你看,嘿,那就是我家妹子,旁边那个就是她相公,今儿时间地点都不对,就没多做介绍,你多担待。”
“说这些干啥,害,又不是外人。”赵老汉摆摆手表示理解,这世道,亲人之间转个身都有可能一辈子再见不着面,不提途中危险,就说两府之间的距离,这两家人彼此奔赴,如今久别重逢眼里心里只有对方,顾不上外人情有可原。
他笑道:“倒是不曾想你们两口子竟有个如此爽利的妹子,瞧你媳妇柔柔弱弱,这妹子倒是风风火火,一根枝丫开出两朵不一样的花,甚好甚好。”
“嘿,二娘打小就有主意。”
都是街坊邻居,他小时候跟着爹在肉摊子卖肉,隔三差五就能看见还不是岳母的岳母牵着姐妹俩来买肉,他家小媳妇言语不多,反倒是二娘,那张嘴可会说,半点不认生,砍价啥的更是手到擒来,很是讨喜。
二娘远嫁后,能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他一点不奇怪,瞧着妹夫也是个听媳妇话的,他更是心中满意,如今再听老兄如此夸赞,他只觉嘚瑟,胸膛都不由挺了起来。
一路相处,自是知晓老兄有些本事,就说那耳力就不是常人可比,知晓他们一家先前的谈话估摸全被他听了去,他不由肃了面色,认真道:“老兄,我之前说的话还作数,现在就是这么个情况,我妹子在乡下给寻了个落脚处,我家定是要去的,村里也都是我妹夫的乡亲族人,虽是隔着一层,但那啥,我咂摸着咋都比这儿强,好歹有间能遮顶的屋子,能煮饭的灶台,那不比外头强?”
逃了俩月,铁打的身体都遭不住,日行百八十里路,草鞋穿坏了一双又一双,脚底板的茧子比鞋底还厚。他还罢,走惯了路,他媳妇和老娘身子骨弱,儿女都还小,脚底水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走一步就是钻心的疼,真不能再奔波了。
眼下有这个机会,当然要紧紧把握住。
他大致说了下村里的情况,还是当初妹夫来求亲时说的那些个话,当然捡着好的来,譬如孙家是村里的大姓,连村长都是本家叔伯,村里有五六十户人家,半数以上都是自己人,剩下那些也是沾亲带故,本村人如何相处且不论,就说外村定是没人敢欺负他们。
再就是地势,柳河村村前有一条大河,村后还有一大一小两座山,日常用水也好,浇灌庄稼也罢,就连拾柴都方便,是个过日子的好地儿。
离县城也近,水路陆路都能走,每逢一三七还有集市,可谓十分方便。
有山有水,四通八达,农田山地都肥,柳河村村民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所以就算天下大旱,只要丰川府那条常年奔涌不息的大河没有彻底干涸,其州府内外穿插交纵的大小河流便不会断绝,这便是远近闻名的第一水府。
因此,柳河村没彻底旱过,日子虽也苦巴巴,但和外头的难民一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他们从河泊县到丰川府这大半月,途径之处,所见所闻,朱来财只说其一,赵老汉便已联想到了之后种种,柳河村是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
但他也清楚,这事儿不是孙二娘两口子一张嘴就能成,毕竟他们这么些人,往外拉出去都能自成一村了,真挺危险。马二娘两口子大包大揽,这魄力连他都不由侧目,只觉城里人和乡下人确实不同,想的长远,还真敢干。
他也是真想去,这些日子,不知是日夜赶路的缘故,还是天气太热实在撑不住了,村里好些娃子瞧着蔫吧没精神,往日恨不得狼吞虎咽的馒头递手边儿都没心思伸手,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再不停下脚步缓缓,真不成了。
“老弟,我就一句话,咱不是豺狼,也不会变成豺狼,别人付我一分心,我还别人十分情。”
他表情前所未有的认真,啥许诺不许诺的,这口头约定朱来财便是不认,他也拿他没办法。可他们两口子不但认,还非常上心,连带马二娘两口子,这样信守承诺的人,便是在太平年生都是值得相交之人,何况朝不保夕的如今。
他自也不会辜负他们的一腔真心。
“如若这事儿能成,让你妹子尽管放心,我能把人管好,要是有谁不听话,扰了村里的平静日子,我立马带人走。”
朱来财闻言彻底放心了,老兄是个说到做到的人,他朱来财确实有自己的看人本事。
“老兄,别见怪,咱是把丑话说在前头,说完了,咱都好放心。我自是信你的,否则也不会和二娘他们提这茬,我知晓你是个有本事的人,村里人都有本事,虽然咱是希望村里能给个地儿落脚,但也不是寄人篱下,彼此给对方容一条活路,日后有啥事儿也能互帮互助。”
这是他的想法,回头也会这么和二娘说,到时他们两口子去村里找村长们商议,也得传递出这么个意思。
既相中了对方的本事,那一开始就别闹得太难看,整的好像求着人似的,没必要。
这事儿若不成,村里人死活不同意,那就算了,不强求。
但若能成,日后两边就要好生相处,别真把人家当成难民对待,处处看不起,给人使绊子,让人心头留下小石子,便是面上不说,心头憋着不满,回头要真有需要他们伸手帮忙的地方,人家指定也不尽心。
这话说得实在舒心,赵老汉都不由瞅了他好几眼,只觉这世道甭管是干啥的,人瞧着憨,其实心里都有杆称,没谁是真正的傻子。
“话是这么说,但自个是啥情况,我们心里清楚,此番是我们承情,咱得知礼守礼。”他笑着表明态度。
朱来财也笑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甭管村里如此,至少晚霞村和代表马二娘两口子的朱来财是彼此表明了心意,我现在帮忙,你日后帮忙,你别给我惹事招麻烦,我全心全力帮你撮合此事。
互惠互助,方能长久。
俩人周围挨挨挤挤坐满了人,手头捧着稀粥都顾不上喝,脑瓜子机灵些的都听明白了,朱来财他妹子牵线搭桥要给他们寻个落脚地!
哎呀我滴个姥姥,盘膝抱着臭脚的周婆子立马嚷嚷表态:“来财啊,那啥,让你妹子把心放实实的,咱都是老实人,这辈子都没干过偷鸡摸狗的事儿,决计不能和人家闹矛盾!尤其婶子我,性子一顶一的好,我可是村里出了名儿的和善人,大家伙都稀罕和我唠嗑来往呢!”
这话说得,吴婆子翻白眼都嫌累,村里谁不知道这人啥德行,就爱钻人菜地里拔葱,贪小便宜是出了名儿的,搁她嘴里还成和善人了,哎哟可真不要脸啊!
不过这是自己人,大家伙都不好戳穿她吹涨的牛皮,忙不迭接茬道:“是啊,来财,大娘,咱是啥样的人,这一路处过来你们两口子都知道,你们帮咱找地儿住着,我们全都领情,记恩。你们放心,我们别的本事没有,管住自己是成的,下面的小娃子们淘气归淘气,性子都不歪,不会干讨嫌的事儿,让你妹子妹夫尽管放心,我们不给他们添乱,也会把娃子们管好,不和村里小孩吵嘴干仗。”
“村里有啥事也都叫我们,建房子啊,夯地翻地啊,咱都有把子力气能帮忙。”
“我们都是种地老把式,田地里的活儿也能搭把手!”
“是啊是啊。”
“婶子们,嫂子们,我稀罕和你们相处,心里更知晓你们为人。”马大娘快要抵挡不住她们的热情。
啥话都摊开说,未来会少很多麻烦,彼此之间相处也更容易交心。
气氛十分活络,妇人们紧紧攥着马大娘的手,其实内心是慌的,一路走来,眼瞅着人家有落脚地了,他们还没个去处,这会儿知道他们两口子愿意带上他们,那心登时就七上八下悬得很,生怕被落下,好话不要钱的往外冒,甚至还有婆子凑到板车旁给朱来财阿娘翻身擦后背的汗,浸久了,就容易生褥疮。
王氏在一旁瞅着大家伙一窝蜂围着朱家人热情讨好,心头颇为感慨,活着真难呐!
为了活着,脸面算什么?要是有人说给我磕一个头就给一个馒头,这群人能把额头磕烂,磕破,磕出骨头,磕死自个。
朱来财两口子就是那根能救命的稻草,可不得死死拽住?
“来,说正题的,咱得对好口风!”朱来财拍了拍手掌,把话题扭转回来,“咱自己人把事情商量妥了,那就要琢磨回头咋和别人说了,半路结识不成,村里人指定不放心。”
马大娘笑着接茬:“说起来,我们一家其实也是外人,若不是我妹子嫁到柳河村,算是半个自己人,人家不定能乐意我们去村里落脚。我和大壮的意思,你们就扮作我婆家那头的人,本想说族人,这般更亲近一些,但这姓氏对不上,日后不小心喊岔了,被人听见反而不好。”
“到时就说我们是一个村的,祖上沾亲带故,知根知底,老家旱了活不下去,这才结伴往外逃。”自然,他们也不会再说是县城乱了才逃的,这些话自家人私下说说就成。
“成,成,这样说成!”赵山坳拍着大腿,“就说咱是一个村的,根底都知晓!”
赵大山也觉得这个说法不错,相处了一个月,吃喝拉睡都在一起,彼此都能喊出名儿,乍一看,和一个村的没啥区别。
“我和我爹都是独生子,没有兄弟姊妹,我爷那辈倒是有一个兄弟,既是一个村的,我家没点亲戚不成,老兄,你们村有没有姓朱的?我先认个干亲,回头我就把那家当隔房兄弟处,口头上也有个可以喊的。”朱来财寻思做戏要做全套,莫要把人当傻子,人老成精,事若能成,指定全村人都盯着他们这群外人呢,可不能露出马脚来让人逮住,会连累二娘他们两口子。
“有有有。”李大河连忙指向朱氏,“翠莲就姓朱,你老兄家的大儿媳,虽然娘家不是咱村的,但现在和一个村也没啥区别,她爹娘兄弟都在,就是平日里咱喊大桩二桩那俩汉子。”
说着,猛地一拍大腿,回过神来:“哎哟,你媳妇喊你大壮!这可赶巧了,大壮大桩,听着就跟亲兄弟似的!”
朱家兄弟性子寡言,一路只晓得埋头赶路,让干啥干啥,一日中难得有几回张嘴,不是在咬饼子就是在喝水。这不,整日抬头不见低头见,他和朱来财愣是没搭过话,村里人也没大声叫过他,朱来财也才知道还有这么个人。
朱家人被拎了出来,一窝子老实人,只晓得搓手,认干亲啥的,大家伙说认,那就认。
当然,其实不认也成,骗人的事儿,不是非要坐实,管好自己嘴就行。
但这其中有朱来财的小九九,他们家肯定是融入不进柳河村的,二娘两口子也不可能留在乡下,旭哥儿还在府城念书呢,哪儿能离开爹娘?既然如此,那当然是自己人越多越好,抱团过日子嘛。
冷着处是处,热着处也是处,那他和晚霞村一众人当然是关系越亲近越好,尤其一听赵朱两家还是亲家,那更没二话,当即就伸手揽上了朱大桩的肩,张嘴就是兄弟。
“这就是缘分呐!”他哈哈大笑,“咱俩天生就该当兄弟!”
朱大桩挠头憨笑,问了他的年岁,知晓比他年长几岁,也老实喊了声:“大哥。”
又偏头看向马大娘,喊了声大嫂。
“诶!”马大娘笑着点头,“二弟,三弟。”
朱来财也揽过一旁的朱二桩,乐道:“好好好,我朱来财也是有兄弟了!哎,有兄弟好啊,这回我可算是亲身体会到出门在外有兄弟和没兄弟的区别了,老二老三,日后咱兄弟仨互相帮衬,好生把日子过起来。”
朱大桩兄弟俩就这么云里雾里的突然多了个好大哥。
就连朱氏一家四口都被拽过去重新喊了人。
不过几句话的工夫,朱家就多了一门干亲。
就是这关系要重新论了,朱来财和朱大桩称兄弟,朱老汉就不能是伯爷,得和他爹一辈,算个隔房大伯。朱氏,也就是朱翠莲,是他妹子,他就不能再喊她公爹老兄,得喊亲家,或是叔。
而他也就和赵大山兄妹是平辈,赵小宝少了一个毛叔叔,多了一个毛哥哥。
远着论,她又多了一个侄儿三个侄女。
当然,要这么细算,她侄儿侄女一大堆,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要搁村里,正经认干亲少说都得摆两桌,请亲戚朋友吃个饭,也算互相介绍,日后就是自家人了。但眼下显然不成,不过朱大桩的媳妇悄摸把刚从粥棚讨来的稀粥递给了朱二花姐妹仨,冲她们腼腆的笑了笑,说了句好孩子。
这是个态度,长辈稀罕小辈的态度。
赵老汉也乐见其成,乡下认干亲是大事儿,不是口头敷衍两句了事,日后朱亲家盖棺材板板了,朱来财都要披麻戴孝去灵堂跪着磕头,招待邻居亲朋,是主家人。
如此,两家的关系又近了几分。
至于其他人,就全当邻里邻居处,还和之前一样,喊名字就成。
至于朱来财正儿八经的隔房大伯,赵老汉寻思他认干亲认得这么爽快,这一路也没听他提过这家人,他寻思两家关系应该没处好,早没往来了。
当然,这些和他无关,也就没提这茬。
一群人唠得热火朝天,把明日要做的事儿顺了一遍,这才彻底放下了心。
“叔,到了村子,得先委屈你们一下,先在村外等等。”朱来财改口改的贼顺溜,“等二娘他们和村里商量好,再叫你们进村。”
“成。”赵老汉点头,要这么大喇喇进村,人家还当难民来抢粮抢人了,印象不好。
至于村里死活不同意咋办?哎哟,那就在村外寻片空地儿搭棚子住下呗,他儿媳妇的兄嫂在村里住着呢,这不,不能离远了,放心不下啊!
177·第177章\\x\\h\\w\\x\\6\\c\\o\\m(x/h/w/x/6/点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