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家提前两年准备大逃荒

关灯
护眼
第 193 章 第 193 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

第193章·第193章

有屋顶遮光,土墙挡风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尽管为了能挤下更多的人,他们从睡习惯的床,换成了没睡过的炕,硌的背疼,还不能翻身,闻到不知从谁身上散发出的汗臭味儿,呼噜磨牙呓语声,吵得人脑瓜子嗡嗡嗡,却没有任何失眠的感觉,眼睛一闭,不过片刻,就在这拥挤闷热吵闹的氛围里沉沉入睡。

大小不拘,好坏不论,只要睡在屋里,不是露天坝子,那种四面竖起土墙,仿佛能遮挡一切风雨的安心感,就像能种出稻谷的田地一样,是最让土里讨食的庄稼户安心的存在。

所有人都在这个夜晚睡了一个踏实好觉。

翌日一大早,推开房门,赵老汉走到院子里伸了个懒腰。

鼻尖浸凉,空气中泛着些许湿意,凉飕飕的,他没忍住打了个大大的喷嚏:“阿秋——”

“大根啊,这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还是今儿气温真降了啊,我咋感觉凉飕飕的,哎呦,还有点冷。”隔壁院子里,赵山坳一大早就起来了,正坐在小马扎上发呆,被赵老汉一个喷嚏惊得回神。

他咂摸着嘴皮子,说话时还搓了搓胳膊,没感觉错,是冰冰凉的。

今天天气不对,因为大旱,也赶着抢收逃荒,正经按时候算,其实没到下镰的日子,但他们村提前大半个月就抢收了。

在路上奔波数月,立冬都过了,照理说,天气早该凉了下来,但没有,照常热着,好似今年只有两个季节,夏秋被无限延长,春季不明显,冬季更是遥遥无期。

便是前晚,睡在敞风的窝棚里,偶尔还有夜风吹来,但都是蒲扇不离手,睡得脑门大汗直淌,汗巾都能拧出一大滩水。

可没曾想,刚搬来新家的第一日,嘿,明明十几个汉子,加上娃子得二十好几个人挤在一张炕上,也就入睡那会儿嚷嚷闷得慌,半夜愣是没一个人被热醒。

今晨更是了不得,赵山坳人老睡眠少,站在院子里吸溜上两口新鲜空气,给他刺激得,都不用去河边搓脸了,瞬间清醒。

天老爷,你终于要开眼了,这是要降温了啊!

赵老汉也愣了愣神,忍不住敞开鼻孔狂吸了两口气,没错,没感觉错,是真凉飕飕的。

他不信邪,还使劲儿搓了两下胳膊,他家的汉子火气旺,畏暑不畏寒,每年一到夏天,老婆子就要赶他去院子里铺凉席,说和他待一张床睡不下去,火炉子一个,热的人心头鬼火直冒。

三个儿子也是差不多待遇,爷几个经常睡在院子里互相诉苦,对着打鼾,彼此嫌弃。

就昨晚,娘俩都是直接丢下他去神仙地睡的,留他一个人独占一个炕。

胳膊肘温热中泛着一丝微凉,解开衣裳敞敞肚,隔会儿再搓两把,嘿,还真给搓热乎了。

是搓热乎的,不是本来就热乎。

“这特娘的……”赵老汉想笑,又立马憋住了,扭头看向赵山坳,满脸惊喜藏都藏不住,“真降温了?”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

子取暖的方式还是要强上不少。

当时给赵老汉他们唬地一愣一愣的,地域习性在那儿摆着,他们是真不了解土坑,但光是听着这炕冬日能取暖,就乐得他们直呲牙花子。

而金三郎的手艺,全是金老汉手把手教的,他也准备手把手再教给闺女,有把子手艺在身,就算是姑娘家,也能在这个世道安身立命了。招个婿,再生几个娃,房子田地手艺都还是自家的,和生儿子也不差啥了。

故而,俩老头属于王八看绿豆,有相同的目标,十分对眼。

“我这身老骨头,哎哟,睡一晚快给我睡散架了。()•(o)”赵老汉带着赵山坳走过去,恁高壮个汉子还是挺有威慑力,好几个妇人不由加快了脚步,心里都有些发憷这群外来的难民。

“呵呵,习惯了就好,日后让你睡床你都不乐意。❉()❉()•()”金老汉笑呵呵看着他们,“这是准备打哪儿去?”

“瞎转转。这阵儿忙着建房子,也没心思看看村里,呵呵,眼下这走走那看看,别说,咱柳河村真不错,地势也好。”赵老汉是真挺稀罕这地儿,山高河宽地平田肥,四角具全的好地儿,他是真眼热啊,“今晨空气好,起来感觉凉飕飕的,咱也是刚来不久,闹不准是地势的缘故,还是真降温了,想问问村里人呢。”

“咱柳河村往年都几月份开始冷的?我们得准备准备。”

逃荒几个月,说句心塞的话,真的,都热习惯了。睁眼就是个热,闭眼也是个热,整日下来,都不敢挨着人太久,再爱干净的都是一身汗臭味儿。

今晨气温骤降,他心里是开心的,但也有点患得患失,不知这漫长的秋季是不是真要过去,开始往冬迈步了。

搞清楚他们也好早做打算,得提前备足过冬需要的柴火呢。

他一口一个“咱柳河村”,金老汉听得怪乐呵,道:“你还别说,今儿是挺凉快,备不住是真降温了。”他干脆拎着水桶跟着他们往回走,瞧着方向是往后山去,“算日子也该凉快了,往年也就这会儿,见天开始冷起来,添一件,再添一件,漫漫就入了冬。”

“左右你们眼下无事,没事儿就去山里转转,多拾些柴火备着,只要别乱动人家柴山,村里人是不会多管的。”

“下套子捉些野物成不成?”赵老汉问,“村里有啥这方面的避讳和规矩吗?”

如今他们没地没田耕种,房子建好也闲了下来,押镖也用不上这么多人,闹闲了顶天去河里捉些螃蟹,都不敢去人家田里挖泥鳅黄鳝,想寻些吃食贮存着过冬,那就只有往山里钻。

有些村子规矩多,像是河里的鱼,山上的野鸡野兔,都不允许瞎逮,全归纳为村里的财产。就算真抓到了,也得藏着掖着不敢让人瞧见,不然会招来麻烦。

晚霞村没这方面的规矩,山太大了,没啥好管的,全凭本事讨生活。柳河村不一定,就一高一矮两座山,没准就有这方面的避讳,不问清楚,他都不敢进山下套子。

“这个季节没啥避讳,只有春季得禁狩,不过抓到幼崽,甭管是野鸡

()•()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

见他们往水井方向走,顶多嘀咕两声,也没拦着,更没呵斥。

想还人情,也只能偷偷还,不能让村里人知道,赵老汉颇有一种做好事不留名的嘚瑟,走路都迈着螃蟹步伐,大摇大摆。

哎,他们真没占村里多少便宜,神仙地的溪水,喝个一年半载没准还能强身健体呢。

“大根!”

俩老头背着手慢悠悠溜达回来,和柳河村的村民唠了一路,问谁都说今日降温了,一个个美滋滋的,都觉得日子很有盼头,照这么下去,天不热了,下雨是早晚的事儿。

只要一下雨,他们丰川府就活过来了。

不缺水,再慢慢福泽到周边县城,府城内大小河流运行起来,船只上浆,到那时,滞留在府城内的难民,老家离得近的,必然都会选择原路返回,毕竟故土难离啊!

剩下的那些,甭管是留下,还是离开,驻城兵都能只手镇压,再不用担心流民作乱了。

呵呵,到那时,丰川府就彻底安定下来,府城里的人敢出来,乡下的人能外出,日子也就回到从前了。

可以说,这场困局,只需一场大雨便能轻松化解。

丰川府的知府老爷这手拖延战术,只派驻城兵,但不驱赶难民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挺管用,一方面游说大户人家开粥棚施善心行善举,既宣扬了好名声,又能稳住潜在隐患,不让难民变成流民,甚至成为流寇。

另一方面,难民们没被暴力驱赶,对知府大人采取的的不闻不问,虽也会口头上怒骂两句当官的不干人事,但并没有心怀怨恨,心中尚存着对生存与未来的希望。

有时候,一动不如一静,做的太多,反而落不着个好下场。

好比曾经庆州府的知府贺云章,他就是做的太多,反而得罪了本地百姓,被逃出去的难民记恨在心,最后落得个满门被灭的下场。

“大根!”

哎哟,原来没听错啊!赵老汉和柳河村的老头唠得正来劲儿呢,先前还以为听岔了,原来真有人在叫他,忙扭头望去。

李来银累得大喘气,一脸喜色指着村口:“赶紧的,大山他们回来了!”

第194章·第194章\\x\\h\\w\\x\\6\\c\\o\\m(x/h/w/x/6/点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