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4章·第194章
李来银一大早去河边搓脸,远远看见一行人顺道河道走来,那身形,那板车,不是去押镖的人又是谁?
姚家村也在曲山县,但和柳河村方向不一致,从村里去姚家村要费些脚程,这趟又没赶驴车,还得费心取得姚家人的信任,让姚木匠的爹娘相信他们不是骗子,再抓紧赶去府城送货,然后再回来……
一算日子,哎哟差不离,来回两三日的脚程,路上再耽搁些,四五日正正好!
赵大山他们前脚刚进村,后脚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新家就在村口,远远就瞅见里面住了人,一个个都挺高兴,等人一窝蜂跑过来,赵三地取下草帽扇了扇风,喜滋滋问道:“啥时候搬过来的啊?那炕睡着咋样,习惯不?”
“哎哟你这话问的,你又不是没睡过,咱来丰川府的路上不也进过村嘛,人家那炕和咱这炕没啥区别,硬硬的,像睡石头,还没习惯呢。不过挺宽敞,能挤下不少人,冬日睡着才舒坦呢,挤着热乎,这会儿还有点遭罪。”
赵三地闻言哈哈大笑,看着说话的汉子:“和婆娘分床的滋味不好受吧?”
“走你!”那人笑骂,“说得好像你不分一样!咱这么些人,也就赵叔不用和婶子分开,其他人啊,都认命吧!”
竟是开起了赵老汉的玩笑,还正好让赶来的正主听见,当即扯把嗓子吼道:“我看你们还是太闲了!正好,没事干的都给我去山里拾柴下套子,拾柴往远了去,离人家柴山远点,下套子的甭管抓到啥,幼崽都给放了!我问了村里人,不是啥昼夜温差,今儿就是降温了,就算不下雨,也是见天要往凉了转,金老汉还说曲山县每年冬天都会下雪,冷得很,咱得提前把过冬柴火备足了才行。”
说起正事,一个个都端正了态度,不再开玩笑:“叔,我们待会儿就进山,多砍些大柴,把屋檐堆满。”
“要砍砍歪脖树,直溜的别动,回头村里有人要建房子,那种能上梁的,别乱砍。”赵老汉忍不住多叮嘱一句,甭管有主无主,不能不是自家的山头就不心疼,给人瞧见也不好。
“叔,我们知道的。”汉子们忙应道,好木柴生长不容易,只有那种缺德的才会砍了当柴火烧,他们这次建房子找上梁木就挺费劲儿,笔直挺溜的木头都稀罕呢。
回了主院,正好朱氏担着两桶水回来。
她打量了自家男人几眼,没缺胳膊少腿,心里顿时一松。没搭腔问话,喊来小儿子帮着把水拎去灶房,挽起袖子就去帮着侍弄吃食。
这趟出去十五个人,三辆空车推出去,带回来三袋半的粮食。
赵大山他们坐在屋檐下,人手端着半碗水,仰头咕噜噜灌下肚,一抹嘴,再擦了把脸上的汗,缓了两口气,这才有心思打量起院子来。房子他们也建了,但拾掇干净的样子却是头一回见,许是奔波太久了,始终提着两分心,老觉得不踏实,不敢相信他们就这么安定下来了。
院子不大,但打扫得很干净,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被村里人发现了,他们以为我们是来抢粮食的难民,半个村的人扛着锄头来驱赶我们,不走就要打人,还说打死不论。还好三地机灵,喊出了姚木匠两口子的名字,那领头的人正好就是姚木匠的兄弟,当即就拦下了村里人。”
“然后呢?”一群人听得十分来劲儿,连正在灶房忙活吃食的婆子们都出来了。
“姚家村这名儿,一听就知道姚是村中大姓,姚木匠的爹在村里有些威望,压住了村里人,但也没准我们进村。”赵大山接过话茬,取下腰间的水囊递给不知何时钻到人群里的小妹。
赵小宝还想听故事呢,接过水囊后抱怀里没挪步。
赵大山笑着叹了口气,只能继续道:“还是爹娘心疼儿子孙子,尽管不咋愿意相信我们,但惦记着远在府城的姚木匠一家,我们还是把信和信物递了过去。”
“他们拿着信回了村,我们在村口等了半日,姚家就搬来了几百斤粮食,连带腊肉熏鱼鸡蛋菜啥的,装了整整三辆板车。”说着,他指着那三袋半的口粮,“估摸着姚木匠的婆娘把报酬都写在了信上,姚家人给了两袋陈粮,还有些不值钱的添头,干菜山货装了半袋,剩下那一袋是些豆子麦麸。姚家人信不过我们,姚家汉子要跟着一起去府城,这袋算作我们护送他们半程的路费。”
至于回来的半程,府城到曲山县那段路就不提了,顺路一起走。
分道扬镳后,姚家汉子是死是活,就和他们没关系了。
从村里出来,到路上看见的种种惨状,还有府城被难民围城的大场面,姚家汉子其实已经后悔了,想让他们护送回村,到村里再给粮食。
但被赵大山拒绝了,离开村子时他们就问过姚家人回程要不要护送,姚家人当时一口回绝,防备心很重,仿佛生怕被他们多骗去半袋粮食。
既然如此,为了一袋麦麸豆子,来回折腾实在没必要,只能尊重彼此命运了。
当然,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这趟交接货物,跟着二娘她们出城的妇人又多了几个。
顺利交接后,姚木匠两口子对这趟生意千万般满意,几个妇人没再犹豫,她们提前做足了准备,信件和信物随身带着,争抢着告知了赵大山一行人老家的地址,那热络劲儿,几乎是求着他们应下这趟生意。
他们也是急着赶回来,好抓紧安排人去乡下运粮。
赵二田解开麻绳,一群人凑过去看这次的收获,陈粮应该是去年的,没啥太大问题;干菜也是后山地里随处可见的苦菜,香椿、蕨菜等,还有一点笋干;豆子就不说了,平日里他们就吃豆饭,麦麸是真没想到,这玩意儿也能当添头啊?这姚家也算够抠门的。
但这事儿吧,又很难像卖鸡蛋一样,一文一个,还是两文三个。找他们从乡下运粮,本就是为了省钱,要是报酬收的太高,这营生没准就干不下去。
这次他们安排了十五个人,奔波数日,才赚到这三袋半的口粮,算是下大力气,趟高风险,得低回报。
但这也是没法子的事,赚大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仙地还是不能让外人知道,粮食也不能使性子拿出来,她还小,不能帮忙推板车,也拎不动大刀,不能保护大哥他们。但她有神仙地呢,可以在大哥他们饿了的时候,掏出馒头饼子和水,让他们吃饱肚子再赶路。
小宝很有用的。
【作者有话说】
放个预收,感兴趣可以收藏一下,大概率就是下本。
《喂,货郎,买根绣花针!》
文案:
阎货郎又挑着担子来了,七里村的妇人小娃撒丫子全往村口跑。
“我要一串冰糖葫芦!”
“给我一包麦芽糖!”
“一根绣花针,要粗头的!”
高大健硕的阎货郎绷着面皮,做生意没个笑脸,打发完娃子,轮到妇人婆子,态度愈发冷硬。
“粗头针五文,你要再给我两文。”
“啥?五文?!前些个你卖吴春花三文,还送了她两块碎布头,轮到我你要卖五文?!”
“她娘家和我一个村,自然要便宜些。”
吴春花急匆匆走到村口,看着被一群人围着的汉子,闻言抿了抿唇。
其实还送了大丫一串糖葫芦。
…
吴春花带着闺女和离归家。
村里传了个遍,说她拎着菜刀差点把孙大郎砍了,孙家容不下她,连她生的闺女都不要,连娘带娃一起给赶出了家门。
村长担心她影响了村里名声,耽误适龄男女婚嫁,隔三差五登门催促,让吴家人给她找门二婚亲。
“一直待在娘家也不是个事儿,赶紧给春花找户好人家嫁了!”
吴婆子犯愁之际,村里的阎大郎上门来提亲了。
父子俩身上挂满了东西,肉,酒、布、米面、点心,银子……
谁家提亲还带儿子啊?
不对,他要娶的哪里是二婚妇,青头大姑娘都不定给这么些聘礼!
汉子寡言,半晌憋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只郑重承诺:“我会对你们母女俩好,春花,你,你嫁给我吧。”
吴春花图他家屋子多,能容下她家大丫,于是点头嫁了。
…
婚后,阎大郎放下扁担,子承父业去跑镖了。
南来北往,倒腾货物两手赚,出去一趟回来荷包鼓囊囊。
买了田,买了房,钱匣子里年年都有剩余。
大丫头精心养着,长大后身子抽了条,越长越水灵。
小儿子埋头苦读,先考童生,后考秀才,捷报连连传。
他们家从村里搬到了镇上,又搬去了县里,日子越过越红火,看得村里人两眼发热,后悔到狂捶胸口。
“阎大郎这么有本事,早年干啥想不开去当货郎,白白浪费光阴!”
“还能为啥?你就看他当年往哪个村跑最勤。”
吴春花那会儿还没和离呢,他阎大郎就惦记上了!
谁说二婚不好?瞧人家日子过得,这二婚那可太好了!
第195章·第195章\\x\\h\\w\\x\\6\\c\\o\\m(x/h/w/x/6/点看)!
', '')